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工業革命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工業革命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10-28 17:25:04

1、為什麼說工業革命後才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

1、工業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業, 使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極大提高, 可供交換的產品空前增加;
2、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和信息的傳遞
3、工業革命促使各國經濟結構發生 巨大變化,商品經濟沖破傳統的自然經濟,將世界捲入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

2、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關系?

第一次工業革命:
1、在科學和技術的關繫上,工業革命初期的許多技術發明主要還是工匠們的發明結果,科學只起了輔助作用。
2、由工作機、傳動機、動力機所組成的機器系統的出現,是又一特徵。
3、工業革命以前的歷史時期中,材料技術的變革具有重要意義,用機器生產機器,是在各種技術的體系化過程中出現的。
4、技術就是勞動手段或者是它的總和,進一步分工成為必須,產生了工匠與工程師的分工。
第二次工業革命: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
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
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
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
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
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
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一次--以產品輸出為主要特徵的世界市場,世界從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步入彼此依賴的資本主義
第二次--以資本輸出為特徵,從低級資本主義進入高級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

3、兩次工業革命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1 近代科技革命與國際關系的發展演變
恩格斯曾經指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出現的歷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證明了這一點。近代以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類社會經歷了兩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響了國際關系的發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工業大革命,這場革命造成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造船業以及航海交通的大發展,在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歐洲各國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使人類社會從手工工場時代躍入機器大工業時代。這次科技革命不僅使一直以來處於歐洲文明邊緣的小島國——英國因為最早開始了這場革命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導致了現代國際關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雖然15世紀、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各大洲之間開始發生交往,但這種聯系是不經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工業革命後,隨著天文學、地理學的發展,航海事業達到空前規模,各大洲內部和各大洲之間開始了經常性的、較為密切的聯系,全球性的國際關系才開始逐漸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於19世紀後期開始,以電力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標志,它引起了電燈、電話、電報和電動機的出現,以及鋼鐵工業、汽車工業、航空業和鐵路、公路交通、化學工業等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並最終促使了現代國際關系的形成。國際關系的發展從此具有了明顯的全球性、整體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件的影響。而每個國家,特別是一些主要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也會對全球國際關系產生各種影響,特別是由於國家實力的不平衡發展。幾個在經濟、軍事實力方面對其它國傢具有壓倒優勢的強國,在國際事務中常常起著主導的作用,並相互爭奪世界霸權。而在這次科學革命中處於領先地位的是德國和美國,英法緊隨其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與經濟發展不平衡,新興國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最終在20世紀上半葉爆發了兩次世界性的大戰。先後建立了凡爾賽體系和雅爾塔體系,並在雅爾塔體系的基礎上確立了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互爭霸的兩極格局。兩次大戰的發生以及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國綜合國力對比的變化。
近代國際關系發展演變的歷史清楚地說明,伴隨著科學技術中心在世界范圍內的轉移,國際關系格局也總是發生著相應的變化。19世紀英國稱霸世界,20世紀上半葉德國對英國霸權的挑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都是與這些國家在當時世界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密切相關的。
2 新技術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
近代的兩次科技革命以及它們引起的產業革命延續時間長達上百年,它們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響所掩飾,因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近代科學技術對國際關系的影響雖然深刻,但表現卻並不是非常明顯,這影響了對於科學技術因素的重視程度。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的新技術革命是以原子能、計算機、特別是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這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的影響與前兩次相比不僅更加直接和明顯,而且更加深刻和廣泛。
(1)導致了國際關系格局的轉換,美蘇兩極格局最終解體,世界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歸根結底是力量對比的變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革命性增長,從而導致國際關系的根本性變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軍事實力長期是國際較量制高點。大國都傾力於軍事領域,追求著由軍事強國而成為世界強國的目標。然而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現代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使科技力在國力中逐步取代軍事力成為國際較量的一個制高點。在新的形勢下,蘇聯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科技、經濟實力的差距逐漸拉大,並最終解體,由此導致兩極格局的終結。與此同時,現代科技革命興起不僅使日本、西歐等西方發達國家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而且,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在近二十年來急劇上升,這些國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推動著國際關系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
(2)新技術革命的發展使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日益面臨挑戰。國家主權是國家固有的區別於其他社會集團的最重要屬性,表現為一國對內的最高統治權和對外的獨立自主權。正是由於這一根本屬性,國家才能在國際關系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為國際關系中最基本的行為主體。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轉讓、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主權觀念正日漸受到挑戰和侵蝕。特別是人造衛星、宇宙飛船和電子技術等的發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進行信息的自由傳遞,使每個國家在嚴格意義上講已經沒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邊界的重要性也被國際分工、國際市場體系和科學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和流動而極大地削弱了,因而給每個國家維護自己的主權帶來了威脅並產生了一些新問題。
因此,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已經使國家擁有絕對的主權是完全不可能的了。當所有的國家都在聲明它們的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候,一個本質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運轉和管理所需要的協定,正在慢慢地侵犯著它們的主權。而在未來越來越開放的國際社會,國家主權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讓渡已成為發展的大趨勢。傳統意義的國家主權概念也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變化。
(3)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20世紀中期開始興起的新技術革命與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兩個較為突出的特點:一是耗資大。新研究項目的開展,新產品的開發,實驗設備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綜合科研銷售系統,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統、發達的基礎科學,齊備的科技人才,先進的製造工藝和技術,一流的實驗條件,發達的信息網路和完善的產品推廣銷售系統等條件,這樣才能保證處於領先地位的新產品能夠迅速研製、開發、利用並銷售出去。
新技術革命所具有的這兩個新特點使絕大多數科研活動只有發達國家才有能力進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動的80%以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發展中國家所佔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經費、科研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員的數量等方面,發展中國家都遠遠落後與發達國家。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南北科技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後果將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以低價進口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工成技術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則因其的落後而不得不向發達國家出口廉價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以換取外匯,再從發達國家高價進口製成品。這種不平等貿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南北矛盾也會因此而不斷深化甚至還可能激化。
(4)新技術革命的發展還促使人類戰爭觀念不斷發生轉變,使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國際關系的主旋律。在人類歷史上,盡管曾發生過大小數千萬次的戰爭,但由於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其作戰能力、打擊力、殺傷力、破壞力都遠不能與今天相比。今天,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大量新型武器的產生,戰爭的領域向上擴展到了「無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則可潛入到海底深處。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風。在英阿馬島之戰中,英國的空軍急速開赴遠在1.3萬km之外的馬島進行空戰;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空軍遠涉重洋,長途飛行3 200km,進行大規模空襲。在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憑借著夜戰裝備上的絕對優勢,使夜戰場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單向透明」的戰場,多國部隊主要的作戰行動大都放在夜間進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戰效果。核武器的出現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殺傷力和破壞力更是使現代戰爭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在現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的今天,全世界處於一種一按電鈕就可以在一瞬間全部毀滅的狀況之中。過去認為交戰國必有一方勝利,一方失敗,而戰勝國從勝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為歷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說,人類的戰爭觀念已經發生轉變。在當今時代依靠科技優勢,通過和平手段來追求、實現國家目標,已有了可能。制約世界戰爭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長。正是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國際關系的主旋律。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60年以來世界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處於總體和平狀態的重要原因。
3 結論
總而言之,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不僅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有著重大的影響,而且對國際關系的發展和演變產生著更為深刻而廣泛的影響。21世紀是科技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哪個國家在科學技術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就會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也就會在未來的國際關系和國際事務中處於主導地位。

4、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發展關系?

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發展關系:

1、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2、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 最終確立。

5、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之間的關系

英國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加強,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工業革命在使社會生產力發生巨大飛躍的同時引起交通運輸業的革命,輪船、火車以及汽車、飛機先後發明,使人際關系、國際交往日趨密切,這種變化更加有利於先進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傳播,有助於國際間的人口流動和資本流通;擴大了分工的規模,使脫離了本國基地的大工業完全依賴於國際市場、國際交換和國際分工,擴大了新興工業世界的范圍,帶動了世界經濟的變化與發展。首先,由瀕臨大西洋的英國開始的這場技術革新,沖破種種阻力,打破國界、洲界,越過大西洋向歐、美和亞洲擴展。工業革命深入和擴展的過程,就是先進技術、設備和先進生產方式不斷傳播發展的過程。1825年英國解除關於機器輸出的禁令後,大批機器和先進技術被引進法、德、美、俄等國,推動了這些國家工業革命的全面開展,同時也刺激了英國的機器製造業。其次,英國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的擴展,進一步強化了國際分工。例如美國南方生產的大量優質棉花是英國棉紡織業發展的後盾。該地區又成為英國工業品的廣闊銷售市場,美國棉花與英國工業品的相互流通,成為兩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使兩地經濟休戚相關。工業革命促進了國際間的人口和資金流通。外國移民大量湧入美國,不僅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而且帶來了歐洲先進的生產技術,成為美國工業革命的重要人力資源。其三,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憑借它先進的生產技術、雄厚的經濟實力、發達的交通運輸和佔有廣大的殖民地而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這意味著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形成和世界各地經濟聯系的進一步加強。

6、工業革命對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是

工業革命對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是:
1.使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
2.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

3. 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
4. 使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5. 帶來了工業污染。
6.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7.使弱小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進程。
8.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9.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10.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11.確立了發財致富的社會價值觀。
12.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
13.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14.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沖擊著殖民地的舊制度、舊思想。
15.標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16.導致中英鴉片戰爭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7.工業社會時代的平民更加貧困、環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7、(四)英國販賣奴隸貿易一一工業革命一一鴉片戰爭三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

奴隸貿易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高充足資本原始積累,推動工業革命的進行。
工業革命的進行: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促使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使英國需要更廣闊的國外市場,以推銷其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為此發動了鴉片戰爭。

8、三次科技革命如何影響世界經濟貿易格局

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
第三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9、英國工業革命前後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的原因

原因:重商主義政策不利於工業發展。

英國工業革命前後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是:由重商主義政策變化到自由主義政策。

英國工業革命使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飛速的發展,工業革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使英國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號稱「世界工廠」,稱霸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

英國在工業革命80年左右時間里,建立了強大的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機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9)工業革命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擴展資料

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是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革命的發生並非偶然,它是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產技術以及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結果,它使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生產力迅速提高,這次革命從開始到完成,大致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

影響范圍不僅擴展到西歐和北美,推動了法、美、德等國的技術革新,而且還擴展到東歐和亞洲,俄國和日本也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它標志著世界整體化新高潮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