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西自然條件與資源特點
(一)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地跨西經35到西經74度,北緯5度到南緯35度。東臨南大西洋,北面和南面與其他南美國家接壤(除智利和厄瓜多外,與其他全部南美洲國家接壤)。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界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約7400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二)巴西的面積
巴西是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巴西全國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三)巴西的地形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
(四)巴西的水系
巴西境內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河流數量多,長度長,水量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地區。
(五)巴西的氣候
巴西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六)巴西的資源
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西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600萬噸,佔世界鎳儲量的4.0%,主要分布在戈亞斯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2、巴西的地理位置有何特點
巴西的地理位置及鄰國
(1)地理位置:巴西位於南美洲東部,大西洋西岸,大部分國土位於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是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廣的國家,也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還是領土和人口皆居世界第五位的著名大國。
(2)鄰國:巴西的鄰國眾多,主要有北部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以及西部的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阿根廷、烏拉圭等,可以說,南美洲大部分國家是它的鄰國。
巴西的自然環境特徵
(1)地形: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北部為亞馬孫平原,占國土面積1/3,南部為巴西高原,占國土面積2/3。
(2)氣候:主要氣候類型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其氣候特點是濕熱。巴西是世界上佔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境內l/3為亞馬孫平原,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降水豐富;2/3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旱季和雨季分明。
(3)河流:巴西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所有河流全部注入大西洋。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長度僅次於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亞馬孫河流域覆蓋有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被稱為「世界之肺」。
(4)資源:①巴西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區和巴西高原的熱帶草原上動植物種類繁多,生物資源豐富。亞馬孫平原內森林茂密,人煙稀少,動植物種類繁多,被稱為「世界動植物王國」。
②巴西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鐵的儲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錳的儲量也很大,是世界四大產錳國之一。但是煤、石油資源短缺。
③巴西是世界上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水力發電佔全國發電總量的90%以上。
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1)人口:巴西人口數量大約1億7千萬,是世界人口數量第五大國,9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這裏海上交通便利;氣候溫暖濕潤,適於人們居住;開發較早,經濟發達。
(2)人種:巴西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黃種人,隨著黑人奴隸被販賣到拉丁美洲。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之間通婚普遍,形成特殊的混血人種。在巴西,以自種人為主,占總人口一半以上;混血人種其次,約佔40%;黑種人佔6%;印第安人不到l%;黃種人最少,主要包括印第安人、日本人和華人。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瑪雅文明以及獨特的藝術文化。
在巴西這個民族的大熔爐里,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形成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熱情的桑巴舞、盛大的狂歡節以及世界一流的足球運動,無不透射著這個民族的活力與激情。
(3)居民語壽:通用葡萄牙語。
(4)居民宗教:多信奉天主教。
(1)二戰以前,由於受殖民地主義的長期統治,巴西經濟落後,以單一出口農礦產品經濟為主,殖民初期出口木材,l6世紀種植甘蔗,17世紀出口礦石,l9世紀種植、出口咖啡等。成為世界上的「咖啡王國」。
二戰結束後,巴西發展了多種經濟結構,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仍是巴西重要的基礎部門。
(2)工業發展的優勢條件:巴西鐵礦儲存量大,質地優,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國土的東南部,巴西主要的礦產資源是鐵、錳、金、鎢等;巴西水力資源豐富,能源礦短缺,為彌補煤和石油的不足,巴西和巴拉圭合作,在西南邊境的巴拉那河上修建了著名的伊泰普水電站,年發電量達800億千瓦時。
巴西的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紡織、鋼鐵、造船、石油、化工等。其中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已經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之列,重要的工業中心有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它們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鄰近鐵礦區的地區。
(3)巴西的農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咖啡、甘蔗、劍麻、香蕉、大豆等。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成為巴西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熱帶雨林的危機
(1)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濕熱
(2)亞馬孫河流域——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60%在巴西境內。
熱帶雨林的作用
涵養水源,保護淡水資源;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為全球提供新鮮空氣,調節全球氣候;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保護熱帶雨林: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
巴西政府已經制定了《我們的大自然計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城市化問題
(1)分布:巴西的人口90%以上集中在東部沿海,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人口稀少。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且大城市十分集中。
(2)城市:人口超過l 000萬的特大城市有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聖保羅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業中。里約熱內盧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新建首部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上。
(3)城市化問題:巴西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3/4。人口高度集中,城市化速度過快,帶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污染嚴重等。
(4)解決措施:巴西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城市化問題,如把首都遷到巴西利亞,一方面加強了對內地的開發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城市規模過大所造成的城市化問題。
3、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巴西在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改變殖民地經濟結構方面,都採取了哪些積極的措施
地區間發展失衡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拉美國家自不例外。今天,這個問題依然是制約拉美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作為拉美第一大國的巴西,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地區的差異性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具典型性,而其治理地區發展失衡過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其它國家提供了啟示。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由於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巴西人口和主要經濟活動集中於沿海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因此東南部和南部地區最為發達、中西部地區次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最不發達。由此導致巴西出現了所謂的「發達的巴西」和「落後的巴西」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盡管巴西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來縮小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地區發展不平衡依然困擾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地區之間財富分布不均;各地區在中央財政收支中比重差異顯著;人類發展指數(HDI)水平雖普遍有所改善,但其中部分指標差距依然明顯;人口的地區分布也相差懸殊,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與居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地位不平等緊密相連,並且相互作用。巴西不同地區不僅人口分布不平衡,而且種族分布也不平衡。由於巴西的不發達地區聚集了比重較大的混血種人和印第安人,因此落後地區的發展問題直接表現為這些群體的貧困問題。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就成了人的經濟不平等、社會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問題。有統計顯示,不同的種族貧困狀況大相徑庭,其中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往往是貧困的代名詞,是最易遭受不平等的群體。如,非洲後裔、混血人種和印第安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白種人和亞裔巴西人。此外,巴西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市化水平超前,大量人口聚集於超大城市。據統計,1989年巴西東北部和北部、東南部以及南部地區的9個城市的人口為4060萬,佔全國人口的近1/3。其中,僅東南部地區的三大城市—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貝洛奧里藏特市就集中了2740萬人,佔全國全部城市人口的65.5%、佔全國人口的20%。
城市貧困問題是巴西發展模式的產物,也是亟待解決的痼疾之一。據統計,1989年上述9大城市中大約有1150萬窮人,佔全部城市人口的28.2%。其中,位於東南部地區的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兩個城市的窮人絕對數量最多,均超過300萬,分別佔9個城市全部城市窮人數量的27%左右。而由於人口過分地聚集於擁擠的城市,引發了城市居民基本的衛生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廣大城市貧民既是受害者也是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演變
導致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主要是地理、資源、歷史和政策等四方面因素。有分析則認為,地理特徵如氣候因素,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差異導致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還有學者通過對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深入研究後發現「巴西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通過實施進口替代戰略來發展工業化的同時加劇了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到底是何種因素導致或者加劇了地區發展的差距,巴西政府又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起因。巴西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始於殖民時代不合理的國際貿易分工,而且受制於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早期,巴西各地區的經濟主要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形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在工業化進程中,本國內需沒有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前,初級產品的出口是拉動巴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當時,能夠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地方就決定了區域的聚集模式。交替的增長周期使那些生產相應出口商品的地區受益,其中出現了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周期」、中南部的「黃金和咖啡周期」,以及北部地區的「橡膠周期」,等等。由於本國經濟嚴重依賴幾種初級產品的出口,國際市場的行情波動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決定著生產不同初級產品的地區的發展。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都以出口初級產品作為經濟支柱,前者主要出口蔗糖和棉花,後者以出口咖啡為主,到1870年左右,兩個地區的收入相當,幾乎看不出經濟發展的差異。
後來這兩個地區的經濟走勢發生了嚴重分化:南部地區得益於國際市場咖啡需求的持續增長(據統計,在1840~1910年期間,國際咖啡市場的需求年均增長率達到5%),並受益於英國在基礎設施上的投資、素質良好的歐洲移民人力資本以及技術進步。隨著咖啡出口數量急劇增加,南部地區經濟日趨繁榮。大宗出口收入還為南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19世紀末期國家出台的本幣貶值、關稅保護等一系列政策讓咖啡出口商和聖保羅地區的加工商受益。與此相反,東北部地區的蔗糖和棉花出口卻頻頻受阻。蔗糖出口既面臨歐洲甜菜糖的替代,更受到加勒比地區蔗糖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糖價下跌的同時,巴西東北部地區的製糖業沒有採用先進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減少,轉而靠銷往本國的南部地區。在19世紀後幾十年,國際棉花市場需求疲軟,而產自美國南方採用更高技術和擁有更低國內運輸成本的棉花佔領了當時的主要市場—英國。因此,東北部地區的棉花也開始面向南部地區的市場,但南部地區開始出現了紡織工業保護主義。20世紀之交,對內貿易成為支撐東北部地區生產發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紀頭十幾年,東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之間的地區差距已經形成。
從上述分析看,總的來講,地理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等)和歷史因素(殖民經濟體系、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的波動等)決定了巴西最初的區域聚集模式,也可以認為是導致19世紀末期在巴西形成南北經濟「二元結構」的重要決定因素,並由此拉開了巴西地區發展不平衡局面的序幕。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凸現。這是巴西在20世紀初期至60年代之前推進工業化發展戰略過程的一個「副產品」。在這個發展階段,地區的平衡問題基本不在巴西政府的發展議程關注之內,相反,政府實施的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措施,導致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的加劇。客觀上講,政策因素成為人為地加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推動力量。
在此階段,巴西經濟經歷了重要的結構性轉變。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而東南部地區則成為內向型工業發展戰略階段的主要受益地區,因為巴西政府將發展的關注點一直放在本身已經較為發達的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具體包括:早在20年代左右,巴西就形成了對東南部地區的咖啡產業的支持政策,這是首次從地區的角度出台這樣的措施,強調對南部地區發展的關注;到了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地區收入分配變得更多地集中於發達的東南部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巴西政府重點關注的是中南部地區的工業部門的發展,力圖解決收支不平衡問題,並推動工業化進程的深化。
與此同時,東北部等地區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聯邦政府的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如扶持糖或棉花生產的政策或產業調整政策),相反,在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而轉向本國東南部等發達地區市場的情況下,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讓東北部地區還不得不消費價格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因此,東北部等地區與中南部等地區之間的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東北部地區靠輸出初級產品獲得的收入又被人為地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被中南部等地區獲得,落後地區客觀上為巴西全國的、尤其是東南部等發達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重視效率的發展戰略下,巴西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1956~1960年發展計劃)來促進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升,並進一步使經濟布局向東南部地區集中,而並沒有任何對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擔憂。事實上,隨著巴西在這個階段經濟的高速增長,它所採取的將投資集中於經濟增長領先地區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政策使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關於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關注。實際上,早在1940年,巴西政府就倡導「西進」運動。50年代以後,巴西歷屆政府一直把開發落後地區作為基本口號之一,致力於對東北部、亞馬遜流域和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1956年庫比契克當政時期,決心完成遷都的「百年夢想」,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內,在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新都,並於1960年正式遷都巴西利亞。「遷都」是巴西政府開發落後地區的重要舉措。巴西利亞位於中部高原,地理位置比較居中,可以充分發揮全國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作用,其輻射力可以達到邊疆地區。在遷都後的3~5年裡,巴西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特別是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遷都的同時,政府還修建了通往東北部地區和北部地區的公路,從而為落後地區的開發奠定了基礎。在隨後的幾十年裡,遷都政策也使區域發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弱。
20世紀60~80年代,巴西政府採取更多切實行動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這個階段可謂巴西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間的1968~1973年,巴西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被譽為巴西「經濟奇跡」。因此,這個階段的經濟環境為巴西政府解決地區差異創造了實力和條件,也為國家利用優勢產業反哺落後產業、鼓勵優勢地區反哺落後地區來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成為可能和必然。巴西政府開始高度關注地區之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並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例如,直接投資於落後地區的發展項目、實行稅收優惠等,有效遏制了區域聚集程度過高的趨勢,促進了北部、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60年代以前該地區主要依賴橡膠出口,但在60年代期間卻失去了在世界市場的幾乎全部份額,此後僅靠技術含量較低的微波橡膠出口收入維持。針對這種狀況,聯邦政府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加大了對這個地區的投資開發力度,如對私人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刺激措施,通過公共投資加強該地區與外界連通的道路交通建設,鼓勵國有企業增加向該地區的直接投資,等等,為該地區帶來發展動力。盡管北部地區在經濟增長中也出現了環境退化、收入分配惡化等現象,但在改變地區落後面貌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1988年新憲法頒布後,巴西治理落後地區的努力受到一定的干擾。地方政府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比例銳減,聯邦政府對於地區發展的投資一度減少。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設施的匱乏,使得貿易和運輸等缺乏效率,導致了生產成本的攀升,之後通貨膨脹問題開始突顯。為此,1994年巴西出台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穩定計劃,這些行動加上貿易自由化等改革措施,成功地吸引了外國直接投資,有效地規避了資金缺乏等困境。應當講,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巴西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的階段,巴西基本保持了80年代中期治理地區的不平衡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是巴西政府開始關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階段,通過其採取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起碼阻止了地區發展差距的繼續拉大,但是巴西不同地區發展的現實情況依然存在嚴重的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巴西也不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在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將束手無策或無所作為,尤其在當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惡化主要是由人為的政策因素導致的情況下,更應運用政策手段加以彌合,以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起碼要防止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經驗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巴西歷屆政府一直在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不懈的努力,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治理落後地區發展問題方面積累了經驗。
實現落後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在落後地區的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問題,落後地區內部也可以劃分出相對發達的次區域和更為落後的次區域。因此分析整個落後地區存在的優勢,創造該地區內部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扶持地區內部的「增長極」來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將是關鍵。
其實,巴西早在治理北部地區時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因地制宜地成功創造了三個「增長極」:亞馬遜地區的「馬瑙斯自由貿易區增長極」、朗多尼亞州的「西部農業增長極」、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礦產和金屬產業增長極」。以上三個地區成為20世紀70~80年代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治理東北部地區的過程中,巴西政府力爭改變以往支柱經濟較為單一的局面,著重實施經濟多元化戰略,結合各地的優勢,打造出石化、紡織服裝和金屬礦產等支柱產業。
採取多管齊下的政策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巴西政府治理落後地區採取的措施大的方面分為兩種:投資政策和稅收政策。鼓勵私人部門、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向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優勢產業等領域進行投資,同時以稅收優惠措施給予鼓勵。事實上,在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中,聯邦政府轉移支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1970年,北部、東北部和中南部地區在中央財政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1.4%、10.0%和88.6%。而同期上述地區在中央財政支出中的佔比分別為3.2%、13.4%和83.4%,其中北部和東北部地區在支出中的比重分別比其在收入中的比重高出1.8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說明聯邦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對該地區的發展予以扶持。實際上,縮小地區發展差距,資金尤其是聯邦政府能夠掌控的財政收入多寡是影響治理措施力度的重要條件。在1988年之後的一段時期,由於改革後的巴西聯邦政府財力一度銳減,導致對落後地區的治理政策弱化。
通過成立專門機構甚至立法來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巴西政府為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局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治理措施的脈絡基本上為:地區發展差距拉大→開始關注→初期以調研性質為主→出台鼓勵性措施→設立專門的發展基金→寫入法律法規(1988年憲法)→(1999年以後)成立專門的主管機構→成為國策(2003年出台國家地區發展政策)→更廣泛范圍的合作來治理(與其他拉美國家合作)。
在對北部地區的開發過程中,1953年巴西政府成立「亞馬遜經濟開發計劃管理局」,開始組織對亞馬遜地區進行有計劃的開發;在東北部地區開發過程中,巴西政府成立了「東北銀行」,為開發東北部地區提供雄厚的資金來源;成立「東北部開發管理局」,負責對東北部地區的開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是包括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內的巴西不平等問題被1988年的巴西憲法所關注;1989年,巴西創建的「憲法融資基金」被認為是該國又一個最為重要的地區政策工具,其目標就是通過給予地方企業以特許貸款實現相應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享有優惠待遇的是「微型」和「小型」的農業生產者、「小型」和「微型」的企業、利用當地原材料的生產活動以及勞動密集型和基本食品生產經營項目等。此外,巴西政府的治理思路正在跳出落後地區自身、甚至是國家的界限,從更大的地理范圍(如拉美地區和世界范圍內)尋求解決落後地區的治理方法和經驗,其中巴西與歐盟還就地區發展問題建立了對話機制等。
巴西政治制度的設計有利於地區發展政策的形成。巴西國內較小且經濟實力弱的州在國會佔有席位的比例遠多於那些經濟實力強大的州,從而體現出較高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差異主要表現在北部和東南部地區之間。東南部地區擁有全部選民的46%,但在議會中只佔有33.6%的席位;而北部地區擁有4.8%的選民,卻在議會中佔有11.3%的議席。北部地區具有的較高代表性始於1932年,目的是要制衡聖保羅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在聯邦中的力量,削減上述實力強大的州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這種政治制度一直延續至今。正是讓經濟實力弱小的州在聯邦議會中具有了較高的代表性,使得聯邦政府、國會可以將地區不平衡問題納入政治議程。
治理地區發展失衡的教訓
要避免人為因素加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拉美國家獨立後因政策偏差而人為地加大了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以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實行的某些經濟政策及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未能改變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少數地區的不合理格局,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初,巴西政府實施促進民族工業發展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但民族工業主要集中於東南部地區;為發揮東南部和南部地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優勢和輻射作用,政府實行的傾斜政策反而不利於各地區的平衡發展。
區域開發應建立在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在拉美,巴西開發落後地區的經驗最多,但教訓也不少。巴西採取的一些措施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開發落後地區的戰略過於「貪大求快」。1971年,巴西政府提出了包括把亞馬遜地區納入一體化的「全國發展計劃」,目標是「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使巴西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巴西政府對西部的開發採取了超出國力的大預算、大規模、大投資的辦法,例如「大卡拉雅斯計劃」的預算投資高達600億美元。此外,由於缺乏可行性研究,20世紀70年代修建的長達5000千米的「泛亞馬遜公路」的使用率一度僅為50%,造成投資的極大浪費。這些耗資巨大的工程一度使巴西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在開發落後地區的過程中,違反了自然法則,忽視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造成「20世紀80年代世界最大的生態問題」。20世紀70年代,為了實現在20世紀末使巴西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夢想,軍政府鼓勵外資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到亞馬遜地區投資。但由於法規不完善,加上投資者急功近利,燒林開荒建牧場,結果使亞馬遜森林、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鏈遭到了破壞。1998年,亞馬遜熱帶雨林被毀面積達1.68萬平方千米。1999年2月巴西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無限期地不再受理對亞馬遜森林開發的申請,要求已採伐2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業立即停止採伐。巴西熱帶雨林面積的減少被認為是「不可逆轉的世紀性過失」。
地區發展不平衡嚴重危及社會和諧。城市化過於集中於超大城市的模式是包括巴西在內的拉美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大弊端。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拉美國家普遍出現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但這種始終以大城市急劇擴張為中心的發展思路也使城市化出現失控。落後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遷移使本已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惡化。過度集聚化的城市發展造成人口、私人投資等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為了應對中心城市人口無節制的增長,國家只能加大對中心城市的投資而減少對落後地區的投資,導致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進一步被削弱,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拉大,從而引發新一輪人口遷移。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了中心城市的經濟壓力和社會壓力,並對經濟社會的總體穩定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地區差異的擴大使地方離心傾向不斷上升,對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挑戰,對國家的統一構成潛在的威脅。20世紀90年代,不僅在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聖卡塔琳娜和巴拉那3個州存在20多個分裂組織,一些分裂分子甚至醞釀成立獨立國家,而且在東北部的分裂分子也提出要建立一個包括經濟發展較落後地區在內的獨立共和國。
結語
巴西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較為突出,治理地區發展差距的任務也非常艱巨。巴西政府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失衡地區發展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在制定系統的戰略,以動員全局的力量治理這個難題。歷史上,巴西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經濟結構就因受到國際市場的變化而使各自的發展歷程開始走向分化,而地區收入的減少加之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軌也加劇了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治理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上,既要依靠本國內部的正確政策,也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際條件,這樣才能維持巴西經濟社會穩定的發展,以保證按照既定的政策治理落後地區的進程不至於被干擾或是被打斷。
其實,與巴西的情況類似,其它拉美大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也甚為嚴重。其中,在墨西哥,聯邦區、哈利斯科州和新萊昂州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致使其他地區的經濟似乎無足輕重;在阿根廷,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為軸心的潘帕斯地區發展一支獨秀,其他省份則長期被排除在增長的繁榮之外。因此,拉美國家出現的「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甚至「一個城市、兩種景象」的發展失衡情況應當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
4、誰能幫忙分析下巴西地理因素對該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急急急。。。要詳細的,謝謝了!!!
(1)北部來亞馬遜平原氣候濕熱自,不利於生活,因此該國工農業大多位於巴西高原
(2)地處熱帶,農業出口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鐵礦等礦物資源豐富,但煤和石油缺乏,出口礦產
(3)靠近北美和西歐,出口地區以北美和西歐
(5)海岸線漫長多良港,對外貿易以海運為主
5、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的巴西,為什麼沒有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的巴西,為什麼沒有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提到巴西,最先令人想到的是足球王國,它不僅僅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還是金磚國家、20國集團成員國。巴西所在位置十分優異,相鄰北大西洋,國土面積高達851.5萬公頃,人口數量2多億,是世界第五大國土強國。地區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鐵、鎳、錳、鋁、鉛、錫,金等稀有金屬,及其原油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照理說,有著這般優越的純天然標准,理當綜合國力不錯,在國際上至關重要才對。但時迄今日,巴西不但沒什麼優越感,平均GDP也只有8921美元,和發達國家標准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是為什麼呢?
一、殖民歷史影響在有被殖民歷史的國家中,存有這樣一個規律性,只要是當初歸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地區,在單獨後大部分成為發達國家。而被義大利或者西班牙殖民的國家,則幾乎全淪落發達國家。
這類結果的造成,很大程度上和殖民宗主國的已有政治制度相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創建民主化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社會。殖民所在之處,其先進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經濟結構,也一同被移植到殖民。這種殖民地獨立後,按英國模式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制度優秀,社會經濟發展快速。
而西班牙和西班牙在開始殖民擴張時,本身還處於封建專制時期。他們為西班牙、巴西殖民帶去的,自然也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體系。這種國家獨立後,承襲著落後的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發展之路和先天性資產階級的國家對比則任重道遠。
和同處南美洲的美國對比,巴西當初的宗主國西班牙,帶來巴西是指相較美國落後的政黨和經濟體制,傳統的種植區是主要生產過程。
而美國乃是美國在荒原上根據移民投資,建立起來的單純資本主義社會。美國不但帶去了先進的工業技術,每一年還向其投入了很多資源和資本。出生不一樣,先天里的貧富懸殊,鑄就國外變成了頂尖大國,而巴西卻躑躇停滯不前,經濟低迷。
二、缺乏民族凝聚力巴西的人口雖然有2.09億,但人種構造卻十分復雜,這和西班牙殖民時間,很多引入移民投資有很大聯系。依據統計分析,佔有率最大的白種人總數做到47%,混血種人種43%,黑種人約7.36%,也有2.1%的東方人,其它的為印地安人。
因為每個人種間文化藝術差異較大,白種人和混血種人種佔有率又比較將近。因而,白種人和混血種人,都難以在國家政權中占據主導性。
民族認同感的缺失,使我國凝集力也無從說起。在面對巴西發展趨勢困難時,不一樣人種就不可能團結一心渡過難關。並沒有民族認同感和凝集力的國家,也無法發展壯大為世界強國,在國際上產生知名度。
三、懶散作風導致效率低下巴西整個國家從個人到政府部門,都彌漫著懶散的風氣。這類可塑性直接導致社會發展發展中,各項工作的規模不經濟。
巴西經濟並不發達,但擁有較好的褔利。工業生產落伍導致就業崗位缺乏,但平常人寧可靠政府部門保障保持吃飽穿暖,也不願認真工作。他們更熱衷桑巴舞和快樂足球的活在當下。
巴西人做事愛找理由,通常以我國稅收法律復雜,非常容易懲罰為由,對整體規劃一再推遲,從而錯過機會。所以和巴西人為人處事,得不斷地督促,並且還得事必躬親。
地市政府亦是如此,2019年3月通過的退休制度改革,結論拖至9月都沒有完全執行。有時候整體規劃整修的一段路面,從審核到完工,並沒有三年時間,都難以完成。
在這種規模不經濟氛圍中,群眾不求上進,我國運轉不暢。再好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網路資源,都很難獲得立即充分地利用。想成為強國,也只能想想而已。
四、沉重的稅負在巴西,會計和律師成為最有錢景的崗位,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稅收法律不但繁雜,還時常改動。並沒有專業的會計和法律法規,稍不留神便會違反規定。
巴西落後的工業基礎和多福利之間的矛盾,是靠高稅負來支撐的。在巴西,除開國際貿易要交納名目繁多的進口關稅,國外貿易交易雙方也需要交稅。並且每個州的稅收優惠政策還不一樣,就連本地稅局在處理稅收違反規定時,有時候也難以查出來問題根源,只有給出一個他們認為的系統漏洞,來判定犯法。
厚重繁雜的稅負,讓企業經營成本持續上升,只能把產品價格大幅度提高,那也是巴西物價高得離譜的原因。而高物價水平帶來的交易不景氣,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社會經濟的委縮。
正是因為有歷史和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具備優質社會條件的巴西,才難以達到經濟的輝煌,位居發達國家之中。
當然,如果巴西全力改革創新,釋放潛能,利用先天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強國,也不是沒有可能。你覺得呢?
6、如何評價巴西的地理位置?
巴西的地理位置是非常好的,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被很多國家所羨慕。
從巴西所處的緯度來看,巴西大部分地區都處於熱帶地區,熱帶地區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適合發展農業,而且熱帶農作物生長速度很快,一年可以多次收割。對於巴西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這樣的地理條件,有利於巴西農業的發展。
從巴西的國土面積來看,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達到了八百多萬平方公里,如此廣闊的國土,在全世界都可以排進前十。國土面積大會帶來很多好處,可以發揮出土地低廉的優勢,讓巴西吸引到更多的海外投資,幫助巴西發展經濟。
從巴西所處的位置來看,巴西地處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間,東靠大西洋,西靠太平洋,這樣的位置使巴西對外溝通很方便。不論是和歐洲人做生意,還是和北美人做生意,都很方便快捷。巴西漫長的海岸線也讓交通運輸變得很方便,隨著海運技術的發展,巴西很容易就可以把國內的農產品出口出去。
此外,巴西國內的自然資源也很豐富,比如巴西的鐵礦資源,巴西的森林資源,巴西的水資源等。巴西是一個物產豐饒的國家,這些自然資源對巴西的經濟有很大幫助。巴西目前是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巴西能取得如今的發展成果,背後是離不開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巴西有個好的地理位置。
7、自然條件優越的巴西,為什麼無法躋身於世界發達國家之中?
說到巴西,首先讓人想到的是足球王國,它不僅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還是金磚國家、20國集團成員國。
巴西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緊鄰大西洋,領土面積多達851.5萬平方公里,人口2億多,是世界第五大領土大國。境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鐵、鎳、錳、鋁、鉛、錫,金等有色金屬,以及石油儲藏量均居世界前列。
(巴西區點陣圖)
按理說,擁有如此優越的天然條件,理應國力不俗,在國際上舉足輕重才對。但時至今日,巴西不僅沒有什麼存在感,人均GDP也只有8921美元,和發達國家標准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是為什麼呢?
一、殖民歷史影響。
在有過被殖民歷史的國家中,存在這樣一個規律,但凡當年屬於英國殖民地的地區,在獨立後大多數成為發達國家。而被西班牙或是葡萄牙殖民的國家,則幾乎全淪為發展中國家。
這種結果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和殖民宗主國的自有政治體制有關。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民主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統治所到之處,其先進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也一同被移植到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獨立後,按英國模式建立的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先進,經濟發展迅速。
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開始殖民擴張時,自身還處於封建專制時代。他們為墨西哥、巴西殖民地帶去的,自然也是落後的封建體制。這些國家獨立後,沿襲著落後的封建政體,發展之路和先天資本主義的國家相比則任重道遠。
和同處美洲的美國相比,巴西當初的宗主國葡萄牙,帶給巴西的是較之英國落後的政權和經濟模式,傳統的種植園是主要生產方式。
而美國則是英國在荒原上通過移民,建立起來的純粹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不僅帶去了先進的工業技術,每年還向其投入了大量資源和財富。出身不一樣,先天性上的貧富差距,造就美國成為了頂級強國,而巴西卻躑躇不前,經濟低迷。
(登陸巴西的葡萄牙人)
二、缺乏民族凝聚力。
巴西的人口雖然有2.09億,但種族結構卻十分復雜,這和葡萄牙殖民統治時期,大量引進移民有莫大關系。根據統計,佔比最大的白人數量達到47%,混血人種43%,黑人約7.36%,還有2.1%的亞洲人,其它的為印第安人。
由於各個種族間文化差異較大,白人和混血人種佔比又較為接近。因此,白人和混血人,都難以在國家政權中占據主導地位。
民族認同感的缺失,使國家凝聚力也無從談起。在面對巴西發展困難時,不同種族就不可能團結一心共渡難關。沒有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國家,也無法壯大為世界強國,在國際上形成影響力。
(桑巴舞的狂歡)
三、懶散作風導致效率低下。
巴西整個國家從個人到政府,都充斥著懶散的風氣。這種惰性直接導致社會發展中,各項工作的低效率。
巴西經濟並不發達,但有著較好的福利。工業落後造成就業機會缺乏,但普通人寧願靠政府基本保障維持溫飽,也不願努力工作。他們更熱衷於桑巴舞和快樂足球的及時行樂。
巴西人辦事愛找借口,通常以國家稅法繁雜,容易處罰為由,對規劃一再拖延,進而錯失良機。所以和巴西人處事,得不停地催促,並且還得親力親為。
各級政府也是如此,2019年3月通過的退休制度改革,結果拖到9月都沒有完全實施。有時規劃修繕的一段道路,從審批到竣工,沒有三年時間,都難以完成。
在這種低效率氛圍中,民眾不思進取,國家運轉不暢。再好的地理條件和豐富資源,都不能得到及時充分地利用。想成為超級大國,也只能想想而已。
(面對經濟萎縮的巴西人)
四、沉重的稅負。
在巴西,會計和律師成為最有錢景的職業,這是因為當地的稅法不僅復雜,還時常修改。沒有專業的財務和法律知識,稍有不慎就會違法。
巴西落後的工業基礎和高福利之間的矛盾,是靠高稅負來支撐的。在巴西,除了進出口貿易要繳納名目繁多的關稅,國內貿易買賣雙方也要繳稅。而且各個州的稅收政策還不相同,就連當地稅務局在處理稅務違法時,有時也難以查出問題根源,只能給出一個他們認為的漏洞,來判定有罪。
沉重繁雜的稅負,讓企業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只能把商品價格大幅提升,這也是巴西物價高得離譜的原因。而高物價帶來的消費低迷,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國民經濟的萎縮。
正是因為有歷史和現實中這些問題,具有優良歷史條件的巴西,才難以實現經濟的騰飛,躋身發達國家之列。
當然,如果巴西大力改革,釋放潛能,利用先天的地理優勢,成為世界強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8、巴西和墨西哥從發展水平、地理位置看有什麼相同點?? 怎樣的國際秩序對發展中國家有利?
經濟發展水平上看 兩國都屬於發展中國家
地理位置上 都位於低緯度地區 都瀕臨大洋(墨西哥西臨太平洋 巴西東臨大西洋)
國際秩序 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國際秩序 和平 安定 經濟全球化 只有安定社會大環境才能一心發展經濟
9、巴西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國際貿易份額偏低。擴大國際貿易,尤其是增加出口,能大大增加國家的收入,且能通過讓他國作為重要商品和服務的買主或供應商而依賴於它的方式來提升國家實力。 近兩年來,巴西外貿出現快速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連創佳績,但是在世界總貿易額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小。以2004年為例,盡管巴西外貿出口增至96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2%,但沒能改變在世界出口中的排位:第25位。2004年,巴西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為1.1%,只及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德國出口額的十分之一。進口方面,在2004年世界進口排名中佔29位,進口總額佔世界的0.7%。盡管,巴西在某些產品和技術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外貿在國際貿易中的低份額使巴西遠不具備作為一個重要的進出口國家所擁有的世界影響力。
10、有關巴西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的資料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MG 1900萬,里約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巴西貨幣——雷亞爾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4305億美元。1994年7月1日廢除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廢除時1美元兌2750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命名新貨幣名稱為雷亞爾(1美元兌1雷亞爾)。2009年4月5日匯率1美元兌2.2095雷亞爾。
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和黃金礦。煤礦儲量230億噸,但品位低。石油儲量約36億桶,另有相當於15億桶石油的油頁岩,天然氣儲量133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2.2%。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和大豆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糧食基本自給,但需進口一小部分小麥。畜牧業發達。
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伊瓜蘇瀑布、伊泰普水電站、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等。
巴西公路運輸佔全國運輸總量的70%,鐵路佔17%,水路不足10%。公路總長150萬千米,鐵路總長3.03萬千米。主要港口有維多利亞、桑多斯、里約熱內盧等。全國有3家航空公司。
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共體、日本、中東及拉美鄰國。主要進口石油、化工原料、光學儀器、小麥等。出口鋼材、交通運輸設備、鐵礦砂、紙漿、皮鞋、咖啡、糖、大豆、橙汁等。
巴西以咖啡質優、味濃而馳名全球,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素有「咖啡王國」之稱。咖啡原產於非洲的衣索比亞,1727年傳入巴西。巴西位於南美洲東南,地處熱帶和亞熱帶,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很適合種植咖啡,加之勞動力廉價,咖啡種植業迅速興起。19世紀,巴西的咖啡種植幾乎遍及全國,隨後又形成持續近一個世紀之久的「咖啡繁榮期」。咖啡大面積種植,給巴西帶來了財富和繁榮。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全國有大大小小的咖啡種植園50萬個,種植面積約220萬公頃,從業人口達600多萬,年產咖啡200萬噸左右,年出口創匯近20億美元。近年來,由於出口結構的變化和國際咖啡市場不景氣,巴西咖啡生產和出口量有所下降。巴西人酷愛咖啡。60年代,巴西人均年咖啡消費量達5.8公斤。近二十年來,隨著其它飲料的出現,巴西人均咖啡消費量仍超過3公斤。在巴西,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各式各樣的咖啡屋隨處可見。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喝到濃郁芳香的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