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富論初中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國富論初中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富論初中讀後感1《國富論》,顧名思義就是寫怎樣的經濟體制能夠使國家富強。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了一個學者對世界的超強洞察力,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在他的理論基礎上,制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強大,從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全書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內容分別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論資財的發行及其蓄積和用途;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論政治經濟體系;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看似煩悶的標題下的內容卻生趣動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亞當斯密在開篇就舉的那個「制針」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針的製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
如果讓一個人從頭做到尾,一天恐怕連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協作,每人負責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卻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來如此神力?其實,道理很簡單分工可以使勞動專業化,可以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不僅如此,分工還有一個妙處,就是它能為發明和改進機械提供契機。最初的蒸汽機比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個兒童來開啟和關閉汽鍋。有一次,有一個按活塞的小孩,因為幹得久了,就「懶」中生智,把開閉汽鍋的舌門把手,用一條繩索系在機器的另一端,讓舌門隨機器的運動而自動開閉。
這是亞當斯密在《論分工》裡面的例子。就是這些和生活緊密相連的比喻,他就像一個經驗爐火純。
國富論初中讀後感2《國富論》被譽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其對經濟學研究中的貢獻可見一斑,上學時覺得亞當·斯密在書中提出的經濟學論斷成為經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後回顧覺得作者在經濟學觀點背後娓娓道來的人生道理其實更為受用。一本書就是這樣,常讀常新,在不同的階段讀同一本感觸也有所不同,更別有一番「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樂趣。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鑽一行。「成年人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所顯現出來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場合,與其說是勞動分工的因素,不如說是勞動分工的後果」在談到勞動分工時,亞當·斯密標新立異,他不認為是人的特長決定了職業,而是所從事的職業造就了人的專長,這和我們現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精益求精,作為青年員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結合自身崗位實際,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鑽一行,不斷積累經驗,更好的服務客戶。
重視自我培養,提升職業素養。亞當·斯密在對固定資產進行分類時把社會所有居民或者成員獲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並決定了一國的發展。在我看來學習的形式很多,作為青年員工,不斷學習新的業務技能,時時更新存款、理財、代銷產品等多種產品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擴寬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眼界,這些都是學習的體現,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運用到工作中運用到為客戶服務中,才是真正的學有所成。
走出舒適范圍,敢於挑戰自我。通過亞當·斯密在書中列舉的實例不難看出,不管是在城鄉改革、貿易改革還是產業結構的改革過程中,都存在著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時來源於既得利益團體,但更大的阻礙其實是既定路徑對於人們思維的固化作用。線上金融服務在人們生活中所佔比重逐漸上升,順應金融改革、運用大數據、著力推進手機銀行的使用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對於青年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對專業技能、操作流程、服務理念要做到與時俱進,做到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敢於突破,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域,去探索、去創造!
國富論初中讀後感3看完《國富論》,價值論的概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給我一些感觸,這個理論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也出現過,可見他們兩個人的遠見,在資本主義社會仍具有時代先進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識到的,其實,這個理論,最早的提出者還是亞當.斯密,他是站在資本主義的角度,提出了利潤是從何而來,就是從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中來,說簡單了就是剝削勞動力,只有這樣,資本家才能不斷的積累原始資本,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再生產,這樣循環往復,使得那些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同樣,一個國家富有的資本家多了,那麼這個國家的經濟就開始飛速發展,提高國民收入,整個國家就會積累大量財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的資本多了,也就可以稱霸世界了。
而馬克思的價值論,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資本家取得利潤的實質上就是剝削勞動力,壓榨工人的剩餘價值,使工人們的剩餘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加班加點,使得資本家的腰包鼓了起來,而使工人們的利益越來越少,權利越來越小,馬克思價值論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讓所有那些被資本家們壓榨剝削的工人們,一致起來罷工反抗,改善這種不平等待遇,用無產階級政權推翻這種資產階級的惡習,讓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們,重新獲得應有的自由、權利和利益。
對於資本家過分剝削工人的無恥行為,歷年來,都有人曾披露過,有記者采訪過,有領導考察過,也有作家描述過。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資本家,為了讓自己積累更多的資本,就想方設法壓榨工人,本來每個工人每天工作八個小時,結果資本家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就讓工人們工作十八個小時,工作時間延長了,但是工資依舊不變,這種超負荷勞動,換了誰都受不了,但是,工人們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感謝資本家,開辦工廠,給許多無業遊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不至於流落街頭,餓死在荒山遍野。總的來說,資本家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既有利又有弊,我們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慮負面因素。我個人認為,資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潤的同時,也要考慮工人的感受,總不能壓榨壓榨,再壓榨。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的經濟理論,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有價值理論、公平理論、絕對優勢理論、地租理論、貨幣理論、分配理論、公債理論、資本理論、賦稅理論等等,一個人要想徹底搞懂這些理論,非花點時間不可,如果能活學活用,再好不過,要是能將亞當.斯密《國富論》當中的所有理論,能運用自如,並且運用在經濟競爭中,可以在經濟戰場中百戰不殆,財富越積越多。
《國富論》近百萬字,要想一個字一個字的鑽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本人時間有限,只是粗略的翻看過此書,文中的要點,有疑問的'地方,還需要以後慢慢鑽研探究。
國富論初中讀後感4我利用寒假時刻閱讀了由有「現代經濟學之父」美譽的亞當.斯密著作的《國富論》,覺得《國富論》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之前我領悟馬克思理論時,馬克思認為:工人每一天的勞動一部分是必要勞動,這是工人的酬勞,是供工人維持自我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勞動是剩餘勞動,是生產剩餘價值的,這部分是資本家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家正是透過不斷的增加生產剩餘勞動的時刻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其實我當初在領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候,會有這么一種思考:工人們生產商品的勞動獲得了工資,那麼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也監督和指揮工人的勞動不是也就應獲得必須數量的報酬嗎?
之後看了《國富論》,其中亞當.斯密認為:工人在原料增加的價值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支付他們的工資,一部分支付僱主們的利潤,這部分又可細分為資本的利潤和地租。資本的利潤可假想為支付資本家的某種特殊的勞動即付給監督和指揮工人勞動的工資的別名,而地租呢作為資本家所墊支的原料和空間等資本的報酬。我覺得資本家在付出自我的勞動同時就應獲得報酬,但是所站的立場不一樣(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獲得多少就會因個人的私利心,從而會出現偏移。而在地租這個問題又會涉及到土地是否私有,與國家的制度有關。我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國富論》中的理論所支持的階級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兩個不一樣的階級,因此他們的觀點也很難決定孰對孰錯。所站的階級不一樣,自然所持有的觀點就會不一樣。
看了《國富論》我對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應是政治經濟學部分。在國富論中重點說了兩種富國裕民的政治經濟體系:重商主義體系和重農主義體系。重農主義是把土地看做國家收入主要來源的一種政治學體系。為了增進農業重視農業發展,並主張限制製造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但最後往往作用與目的背道而馳。在封建中國,曾長時刻實行重農抑商,實行海禁,閉關鎖國,禁止商業發展,最後到了清朝農業也落後,幾乎百業俱廢的地步。而重商主義則鼓勵製造和對外貿易多於農業。該部分就花了大篇幅說了商業主義和重農主義。
隨著國際上的全球化趨勢,了解商業主義或重商主義的原理對於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的好處的。一開始一國會擔心自我國家的金銀會外流,會發行一些禁令極力阻止貿易。但是這些禁令並不能完全阻止金銀外流,當一個國家輸入金銀數量超過有效需求時,它在該國內的價值就會降低;若鄰國的金銀量低於有效需求,它的價值就會升高。這樣就算有嚴厲的法律禁令,高利潤也不能禁止金銀從該國輸入鄰國。還有隻有增強對對金銀數量的使用,使依靠它得以流通,經營和製造的消費品增加,才會增加金銀的數量。就如一個家庭,如果他們把家裡日常開支剩餘的金銀都儲存起來(那裡不包括那種能夠升值的銀行儲存),不做任何的投資,那麼你的金銀還是這么多,不會無端端地增加。但是你用作投資的話,還有能夠增值的可能。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不用閑置金銀必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法律也阻止不了金銀被立即運出國門。我想也是正因這樣才出現了咱們此刻的這個國際經濟貿易行業!在商業主義國家,他們有兩條原則:財富由金銀構成;無金銀礦山的國家只有透過貿易差額才能輸入金銀。
因此限制進口和鼓勵出口就成為國家致富的兩大引擎。咱們國家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也是如此。中國也採用了高關稅和非關稅的貿易壁壘來限制進口,以及退稅,獎勵等措施來鼓勵出口,使得從為止,對外貿易一向持續著順差,雖然以為基點出現了貿易順差急降,但是之後又持續了一個平穩的狀態。
亞當.斯密在限制進口的一般措施上做了探究,認為也不是國內能生產的商品都要限制進口。事實上採取高關稅或絕對禁止手段對從國外進口的國內商品進行限制,在必須程度上能夠保證國內生產這種商品在國內市場的壟斷。例如不從外國進口玉米的話,中國自我生產的玉米就能夠完全壟斷中國市場。本國壟斷確實能鼓勵本國的一些產業的發展。但是這不是絕對有利的,當這個產業的優勢不如其他國家時,進口該產品就比國內生產更明智。就算花精力把該產業提到跟其他國一樣的優勢,正因所投入產業中的資本和勞動是有限,這樣做就會使這些資本和勞動不能朝著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因此向這種優勢是徒勞的,不如選取進口該商品。這就好像是一個木匠,雖然他自我會做衣服但是他做衣服的熟悉程度絕對沒有專業的裁縫好,與其把這部分力氣功夫放在做衣服上,不如更好地利用這部分力氣,把它用到最有利的用途上,用在做木工上,這樣木匠反而會收獲更多。
他還發現對來自貿易差額認為凡對與我不利的國家的各種商品進口都實施限制的做法無論是根據重商主義還是其他原則來說都是不合理的。他認為在其中有一個與貿易差額不一樣的但關乎國家盛衰的差額—年生產與年消費差額,即使在貿易差額不利於一個國家,生產與消費差額仍可有利於這個國家,使這個國家的實際財富即土地和勞動年產物大大地增加。另外退稅,獎金,通商條約,建立殖民地等能大大地鼓勵出口,從而會給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益處。
在讀《國富論》的時候,咱們也不就應過於堅信名人的權威,就應抱著一種探索的態度去細讀。在《國富論》中就出現經濟學中這樣價值悖論: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幾乎不能購買任何東西……相反,一塊鑽石有很小的使用價值,但是透過交換能夠得到超多的其他商品。亞當.斯密認為商品的價格和價值是由它的稀缺性決定的,事實上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跟供應共同決定的。雖然《國富論》中有些觀點理論存在錯誤,爭議,但是它對經濟理論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經濟學領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國富論初中讀後感5實話實說,初讀《國富論》是由於它的聲望,有人說,它是經濟學領域的不朽巨著,有人說,它對人類幸福所作出的貢獻,超過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的貢獻的總和。帶著這些贊譽聲,我翻開了這本書。
《國富論》於1776年在英國出版,他的作者是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創建者―亞當·斯密。對經濟學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亞當·斯密,一個引領時代經濟發展的巨人,他的自由經濟思想,一直沿用至今。讀好一本書,必須先了解它問世的時代背景。在18世紀的西方,由於世界地理大發現,發現了新大陸,工業革命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在這些新背景下,就需要有新的制度來維系。
《國富論》由此產生。總的來說,貫穿整本書的思想就是自由主義,圍繞自由他談了自由經濟,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他在《國富論》中建立了以自由競爭為基石的一種新的經濟秩序。它解決了財富來源的問題,斯密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增加國民財富為主線,以資本主義社會3個階級的收入理論為核心,總結出國民財富增長的兩種途徑,一是分工和勞動生產卒的提高,二是增加勞動者數量和資本積累。斯密的《國度論》系統的論述了政治經濟學的范疇,共分為五個篇章,它不僅僅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政治經濟學的著作,還在思想學,社會學上發揮重要作用。
有位名人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知識水平,思想道德不近相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方式不一,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觀點。接下來,我就這本書中所涉及的內容談談我的觀點。首先,我對斯密提出的自然權利與自由思想表示贊同。
自然權利是自然秩序賦予我們的權利,而自然自由作為一種經濟自由,則是自然權利的一部分,為人們所享有。自然,是《國富論》中倡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也是它的核心概念。但是,亞當·斯密將自由理解為完全自由,這是不對了,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里的自由也應該理解為相對自由,這也是今天在中國倡導發展的經濟理念,當然,這是後話了。
其次,與自由秩序一致的理念還有平等觀念。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始終把公平,平等,平等對待作為理想。他解釋道:「兩個性格極不相同的兩個人,一個是哲學家,一個是醫生,他們的差異,不是起因於天性,而是起因於習慣,風俗與教育。」他關於平等觀的思想是超越了幾個世紀,與當代所倡導的平等自由相呼應,我想這大概就是偉人的獨特之處,他們永遠快於時代的步伐,他們永遠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同時,讓我不禁感嘆,思想是自由的,只要你敢想,亞當在那個黑暗的,被宗教思想所控制的時代都敢想公平自由,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另外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並沒有把追逐個人利慾的行為排除在道德領域之外。他不僅承認出於同情、仁愛動機的行為具有商業價值,而且也認為出於自利動機的行為同樣具有道德價值。
他重申了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而商業的本質中也有道德的基礎,會對社會習俗和道德風尚起到促進作用。我認為他的這種思想恰恰與「無奸不商」的說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符合我國的一句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由此可見《國富論》不僅僅是一本只供商人獲得利息的指南,它還是一本具有思想內涵的書籍,在給予人經濟學領域知識的同時,還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
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將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長處,達到優劣互補的效果,共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其中市場經濟中所涉及的自主經濟、競爭經濟、效益經濟、服務經濟、網路經濟、開放經濟等內容都能在《國富論》中找到源頭。由此可見,一本著作的影響之大,影響之廣,對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誠然,再好的東西也會有局限性,最完美的作品,也會有瑕疵,《國富論》的本質還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但就長遠來看,它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閱讀,使人更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葦草,人因有思想,會思考而偉大。
窗外下著雨,思維不用撐傘,早已飛到了天際。
2、有什麼與國際貿易有關的課外書,不要教材。寫讀後感用的
課外書跟教材都是一樣的
國際貿易說起來就是一個簡單的買賣流程,其中涉及的一樣術語,法規都是教材上有的.
如果有機會 還是實際參與到其中去學得更多更快
3、求一篇和國際貿易有關系的著作的讀後感~~急急急~~~
《經濟學原理》讀後感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Principles of Economics,作者:N. Gregory Mankiw。依我看來,這是一本每個人都應當讀一讀的好書,若你對經濟學知之甚少,則尤其如此。我看的這個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譯,分上下兩冊。現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經是第五版了。我現在只讀完了它的上冊,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暫停一段時間,看看其他的書,然後再繼續學習它的下冊。
我這個人是比較缺乏經濟頭腦的:不會賺錢、不會投資、也不會花錢。從小,周圍就沒有真正懂經濟學的人,所以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熏陶。因而對我來說,就不是單純看看投資一類的書就可以學會賺錢的了,需要從頭開始,首先培養自己最基礎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讀完這本書,果然收獲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現象,現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國家的經濟,比如,中美之間的貿易對誰有利,對誰有弊;英國當年為啥要搞圈地運動;小到個人經濟,比如我的工資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後我會慢慢把這些想法都整理記錄下來。
這本經濟學原理的開篇就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後的章節都是圍繞著這十大原理對各種社會經濟現象進行的分析論述。在這里,我就以重新復習一遍這十個原理的方式來作為自己的讀後感吧。這十大原理中的頭兩條不單適用於經濟學領域,而是對我們所做的任何決定都適用,所以我在這里對這兩條做了評論。其它條目領會得還不夠深,要過些時候單獨寫評論。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這一條作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為每個人即便從未學過經濟也會對它有最深刻的體會。經濟學中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這個權衡取捨引出來的;而經濟學研究的意義也正是在於幫助人們在權衡取捨中選擇最優的方案。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過和我同樣的體會:慾望很多,能得到滿足的卻很少。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這是一個最熟為人知的權衡取捨。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對各種權衡取捨:早飯吃包子還是油條;多花點時間工作還是多花點時間鍛煉身體;平時多學計算機還多學習經濟;是買房還是投資;是愁眉苦臉地計劃將來的每一步路,還是乾脆啥也不想又傻又開心的過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所放棄的東西。
假設我現在開始考慮是應該出去做搬運工還是去上大學,去當搬運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學沒有收入還要交學費。這樣看來,還是當搬運工比較合算,但這是在沒有計算成本之前。做搬運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為沒有去上大學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畢業後的工資收入。假設你這輩子工作30年然後退休,則做搬運工的成本是大學畢業後一輩子的收入,至少3百萬元;而做搬運工的收益頂多隻有它的1/3,收益減掉成本其實是虧損了2百萬元的。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有機會上大學就千萬別去做小工。
上大學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單是學費,還包括因為上學而失去的工作機會。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出去工作能賺到的錢數大不不同,因而人與人之間上大學的成本也有著天壤之別。比如說我,假如不上大學,也許就只能當搬運工,這個成本是非常低的,那當然是上大學比較合算。但比爾蓋茨沒有上完大學,就去開了一家軟體公司並且佔領PC機操作系統市場,收益相當於大約1000億美元。這個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對於他來說顯然讀完大學是不合算的了。基於同樣的原因,沒有選擇上大學的還有 Apple 的總裁,Oracle 的總裁,眾多的體育明星等等。
在金錢方面,人與人之間是非常不平等的,貧富之間差距巨大。但有些東西人與人之間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時間,大多數現代人都擁有60~80年。
在時間與金錢之間做權衡取捨又是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時間這東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對應的金錢是大不相同的。對於窮人來說,時間並不值錢,對於富人則正好相反;對於同一個人,時間剩得越少,越劇的它值錢。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做實習生,一個月有500塊錢就可以樂得屁顛屁顛的;而當他即將去見上帝的時候,哪怕花5萬塊錢延長一天的生命,也覺得值得。
我要去城裡的另一邊,可以打的,也可與坐公交。也就是說,除了舒適之外,更要在50塊錢和多花費在路上的一個小時的時間之間權衡取捨。對於我來說,50塊錢還不是一個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數字,不過我經常這樣說服自己:算了,就花50塊錢吧。到我快死的時候,這50塊錢也許連1分鍾都買不來;而現在能買來1個小時,已經很合算了。
有些權衡取捨非常容易做決定,因為成本比較低。比如是取魚還是取熊掌。我決不會在飯桌上為這個問題多費腦筋,無論選什麼,成本都不高。有些決定就難做了,比如當生和義不可得兼,取生還是取義?無論取什麼,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4、學習《國際貿易》這門課程的體會和收獲
從19世紀末含苞欲放的科學管理理念到20世紀50年代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現代管理思潮;從形形色色的管理流派,到扎扎實實的管理實踐都有效地配置了當時的社會資源,不同程度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盛衰強弱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理念創新。 21世紀是管理理念創新化的時代,在時代競爭中,創新無疑是企業和國家競爭戰略的核心,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現代企業的活力之源。全球化經營的戰略創新、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創新、網路化營銷的市場創新、知識型生產要素的技術創新等管理創新無不體現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徵和獨有品格,無不增強著人類自身創造社會文明的意識和才能。管理創新者先是管理理念的創新,而管理理念的創新,關鍵是思維方式的創新,我們的一切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都必須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出發,從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出發,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創新和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在不斷創新中追求發展,在發展中促進創新。只有這樣,創新才能與時俱進,才有光明前景。 21世紀是信息社會的世紀。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網路發展日新月異,並正在改變著整個社會,導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人類工作及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管理作為資源整合的系統方式也會相應發生重大革命。企業流程再造,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電子商務等,創造著企業新價值。虛擬企業、虛擬經營方式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經濟區域化與經濟全球化。 21世紀是綠色管理的世紀。在綠色管理思想的指導下,企業將環境保護的觀念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從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著手來控制污染與節約資源,並積極研究環保對策,將環保投入當作企業開拓市場,降低成本,實現高效益的有效手段。一股綠色浪潮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范圍內此起彼伏,滾滾向前。消費者盛行綠色消費,企業當推行綠色生產。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21世紀也是「現代人」的世紀。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人力資源的爭奪更加激烈,管理進入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即「沒有管理的管理」。通過對《管理學》一書的學習,我對管理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科特勒的項目管理,從企業形成的原因到企業發展的動力,無一不是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從企業的用人之道到以人為本的知識管理,從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到彼德聖吉的「五項修煉」,都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價值;從企業組織的基本規范到剛柔並濟的系統管理,從營銷的「4P」策略到「4R」理念,從時間管理的優化到創新思維的技巧技法,都放射出管理創新思想的光芒;從工業化的發展到信息化的嶄露頭角,從計劃經濟的昨天到市場經濟的今天,無不道出了社會進步的艱辛,經濟變革的必然。穿梭管理理論的茂密叢林,遨遊信息網路的浩渺滄海,21世紀賦予我們神聖的使命與新的挑戰,我們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接受著時代的挑戰! 重視預習 理順條理 —《國際貿易》學習心得 工商管理系 國貿034班 姚呢 進入大三,我們就開始接觸專業課了。《國際貿易》這門課是我專業重要學科之一。該課較為系統的闡述了國際貿易的基礎知識,學好這門課不僅為之後的《貿易實務》、《報關實務》作好理論准備,也是為部分同學的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拿到教材後,我粗略地把它瀏覽了一番。書一共分理論篇和實務篇兩個部分。由於下學期我們會專門學習實務,所以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篇以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宏觀協調和國際貿易發展動態、政策演變作為對象,從宏觀角度論述國際間商品勞務交換運動的發展規律和發展動向。理論篇中,有部分章節是要牢記的,這就需要你用心去背,而有些章節內容則涉及到理論的經濟效益,需要進行模型分析的,這需要你撿起你以前學過的西方經濟學。有的同學會說:「我一看到那些數學模型就犯暈。」由此,他們心裡就無形的產生了學習該課的恐懼。其實大可不必這樣的。西方經濟學大多是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的,而國際貿易這門課則安排在大三第一學期,在此期間,大多數同學都很少碰西方經濟學了,淡忘是必然的。但因為我們曾經學過,所以再拾起來應該說是不難的。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數學模型,就可以把西方經濟學的書擺在邊上,找到相應的章節,溫習一下這些模型是如何進行分析的,然後再回到國際貿易理論上,這種溫故而知新能夠讓你更好的掌握一個知識點。對於那些需要牢記的知識點,如:國際貿易措施、關稅措施等,我就用一個本子,把他們一一整理出來。整理必須要有條理,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有利於記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認為較難掌握的就是各種貿易理論了。同樣,我也是將這些理論整理出來。首先,把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分門別類,再按提出的時間順序排好。一般說來,後一理論是在前一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聯系,由此可見,最先提出的那種理論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我就把這一理論徹底弄懂,之後的那些理論都拿來和他進行比較,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各種理論不易混淆,記住他們也輕松多了。在做理論的經濟效用分析時,有些同學能夠很快弄懂圖形的含義,而有些同學則怎麼也弄不清楚。其實,在每個圖形的旁邊,都會有大段文字對其進行解說的,那些不懂圖形的同學就可以通過這些文字來理解經濟分析,我相信,圖形、文字,總有一種會適合你的。《國際貿易》是一門新學科,它還在不斷的發展中。平時,我還多關心國內、國外經濟事件,搜集有關國貿的新聞,不斷更新知識。另外,想更好的掌握《國際貿易》這門學科,不妨去了解一下他的歷史,這對你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以上是我學習《國際貿易》的心得,今天把他寫下來,希望能與大家共享,能給正在學習或准備學習該課的同學一些參考。願大家都能從這門課中學到知識! 《管理學》—藝術之門 工商管理系 國貿035班 沈潔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學習了《管理學》這門課程之後,我更加肯定了這一看法。我曾經在班上擔任過班長一職,因此對管理活動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也遇到過許多困難和難題,其中不乏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以及執行力度的問題等等。在系統地了解了許多管理學家們關於管理的定義和內容的講述之後,我發現,現實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從理論中找到答案,但反之,利用理論來解決這些問題時卻十分困難。比如管理學中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很贊同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但在實際生活中人的需求是復雜的,難以用層次來界定的。每個人的需求各有差異且並非每個人都能完全達到這五個層次,這是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當然,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我認為,理論的指導性對我們來說也是有積極意義。尤其是在當今中國,我們的不少企業面臨著管理觀念的根本性變革。盡管如此,我們仍需要清醒地意識到,現代的許多管理理論都來自於西方社會,它們已然是一種社會規律了,但仍是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前提性。中國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度,人與人之間的道德綱常在長期的歷史衍變過程中仍有一些被人們所承認並保留下來的。正因為如此,這些思想也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當代管理理論科學的發展。面臨中國的發展現狀,我們從中應當予以總結和創新,找出符合我們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思想。那麼,符合我們中國社會的管理體系和思想究竟又是什麼呢?在學習了《管理學》之後,我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思想。一味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西方的理論體系固然完善,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也適合於東方,特別是中國。打個比方,有一種觀點認為:會議場上應當如戰場,關著門吵得再凶,甚至於拳打腳踢都可以,但開了門走出去,就必須一致對外。這個思想組要是說開會必須能夠求同存異,會場是解決問題的地方。然而在中國,領導開會廢話一大堆,開了一個小時,其中四十分鍾是他一個人在講,內容是泛泛而談,空洞乏味,想要爭取「存異」的權利又害怕領導打擊報復。這種現象屈指可數。因此,我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們必須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即使是運用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應當將具體環境具體化。切不可生搬硬套。《管理學》一們課的學習促使我更加廣泛而又深刻地思考,我相信自己早已受益非淺。當然,我會繼續品位書中的思想,以期待更好的理解和運用! 自主學習最重要 工商管理系 國貿043班 袁贏 在大學中,我們每個學期都要學習基礎或專業類的課程,不再是以前單純的數理化了,也不再是老師講為主,學生題海戰術的時候了,更多的是我們要靠自己自覺的學習了。每一門的課的學習都是一個過程,從新書到手的時候,我們應先翻到目錄,了解課本的每一章節和各章節之間的關系,做到心中有數,對課本的結構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後通過老師日後的講課學習新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作好預習和復習工作。在上課前的一晚能把上一堂課的內容認真閱讀並能回憶總結出重點,在此基礎上再預習下一節的內容,對看過的內容要有大致的了解,在有疑問的地方要做上記號,在上課的時候著重聽講。利用上課前的時間翻開筆記本,通過課堂筆記的內容,對前一堂課的內容再快速的復習瀏覽,作好承前啟後的工作。上課時不光要認真聽講,並且一定要認真的作好筆記,劃好重點,筆記不僅可以在課後復習中幫助回顧,鞏固知識,在最後的期末考試階段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做筆記有學問,並不是一股腦兒抱老師寫的一字不差全記下來,而忘了聽老師對概念的具體展開和舉例。我們應該抓住重點進行記錄,有時也更應該自己學會概括,而只在書上把重點圈圈劃劃也不是上策。雖然上課內容書上都有,但我們也應該在筆記上做相應的記錄,因為有時老師會把章節打亂或穿插上,如果作好筆記,那麼復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照筆記上的結構來復習,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後要及時復習,不能拖延,認真閱讀課文,並適當地做一些練習,對知識進行鞏固提高。而文科學習不光要復習預習,也要經常記憶。例如,英語的學習,如果只重視語法,輕視詞彙,那麼就如同只搭了架子的房子,沒有門,沒有窗,沒有牆,沒有遮風擋雨的屋頂,一樣成不了房子。因此,背誦單詞就成了基礎,不僅要每天積累一定的詞彙,更要不斷回顧舊的詞彙,還要多寫英語作文,把新學到的短語詞彙盡量運用到作文中,並多用一些復雜的句型。除此之外還要多看範文,並適當的可從背誦一些經典的句子或段落,以便活學活用。在課余時間,我們要經常去圖書館跑跑,找一些相關的書籍閱讀,不斷提高專業知識。 如 果 學 工商管理系國貿043 戴永蓉 記得老師call我寫這篇小結的時候說是學習經驗介紹。坦白說,經驗沒有,經歷倒是想與大家分享。我,平凡學生中的一員。雖然長得不夠奪目,但是一旦工作起來,又會變得「生動」一些。所以我是 一個對生活講究生動,對學習講究感覺,對工作講究責任的人。大學時光總是最美好與耐人尋味的,因為其 短暫,自由和真實,所以珍貴。很快,的確,再開學已是大二下學期。回首這三學期,也總算繁忙,充實,有意義。不論生活,學習與工作。對於學習上取得的成績,得到的肯定,我只想說:如果學,誰都可以擁有。 如果學是說首先要端正態度,明白思想動機。進入大學與讀大學畢竟不同。進入大學後就是面對一個新的起點。分析現實樹立目標是必要的。決計四年後行走江湖的還是考研又決定了短期的目標有所不同。不管怎樣,功課是要認真學的,計算機二級,英語四六級還是要努力去考的。這就是我當時的心態。 學習當中務實是我不曾忽視的。必修與選修是一樣去對待,杜絕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其實,不少同學認為大學里犯不著為成績緊張,考過就是萬幸與追求。錯了!每個人都不可能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抱有這種想法等於扼殺了潛能的發揮。備考之前,無論是計算機二級還是英語四六級,如果只把目標定位在60 分,那麼事實上一般會事與願違。而花追求70分的精力去准備,往往能如願以嘗,安全通過,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另外,關於計算機二級的備考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基礎知識應該抓牢;如《二級VFP程序設計》筆試,尤其是全國卷,基礎題佔有很大比例.平時能夠抓好資料庫基礎知識與SQL查詢,就不會有很大問題.上機考試也一樣,基礎操作題永遠是那幾種固定的題型:關於資料庫表結構的設計,索引的創建與修改,表間關系的創建與參照完整 性的設置。考前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就算是臨時抱佛腳,也得考過了。「寧肯戰死,不能嚇死」是心態,再畏懼也無濟於事誰見過不想考的試就不考么?沒有。把精力放在復習而非擔心上,那就對了。 關於四六級,學校及各系都安排相關講座,我認為還是要去聽的。詞彙固然重要,但是死記硬背單個的詞效果不佳。通過練習,閱讀熟記詞彙,事半功倍。我始終認為記單詞不能孤立開來記,要抓住詞性變換(n.a.adj.adv.形式);固定搭配;習語,這樣掌握大綱要求詞彙數就簡單多了。建議參考《恩波四六級巧記活用通過練習記單詞》一書。而這期間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相信自己有恆則成。此外,以前聽力與寫作是被我忽視的地方,後來發現一些ENGLISH CHANNEL 的節目,像CCTV-9的《GO AROUND THE WORLD》就很適合我們聽。增強語感,未為不可。 最後,我所認為的學習不只是學習功課,社會實踐活動還是要積極參與的。我從來不覺得參與繁忙的社會實踐工作是耽誤學習的主要原因。只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其實是可以相互促進的。人說大學是一家藏書豐富的免費圖書館,這是說利用它來輔助學習;大學是進入社會的預備班,是一群前途不可預知的朋友,這是說活動今天能夠早點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才不至於真正面對社會的時候還很稚嫩。 說了這么多,僅僅是個人想法而已。In a word,如果學,每個人都會擁有一份自信與收獲。自信來自學的過程中對知識,對生活的把握;收獲即若干年以後,當我們回憶起大學時光時,仍然感覺到其繁忙,自由,實在,美好不乏成功的! 找准坐標 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 —關於我的學習 工商管理系 國貿043班 戴永蓉 學習永遠是一個寬泛而永遠無休止之概念的定義,每個人對於學習什麼怎麼學都有自己的經歷、經驗與想法。關於我的學習總結有以下幾點可以分說:首先,我知道學習態度的端正是首要的,想好自己要什麼那就去爭取,就始終如一地以開始的姿態去面對,每學期初我都會仔細計劃一番,綜合學期內的必要安排再加上自己的願望落實每一個月甚至每星期的事宜。如果這學期有二級、四級這樣的重點,那我會在安排時間上注意主次甚至作出一定的取捨。另外每學期都會去想這學期的基本方向是什麼,是保持原有水平?是shorter the distance with others at least還是取得些許進步,我都覺得這些關乎到刻苦認真的程度。其次,有了目標之後進一步就看怎麼進行學習。第一:時間安排。這個因人而異。有人需要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全身心單純學習,我則屬於另外一類,那就是在積極參與社會時間活動的同時不忘學習。這么久以來我一直都相信掌握其中的度是完全可以促進學習進步。坦白說給我兩個小時我大概只有1個半小時能集中精神看書,相反從其中抽去1小時開會剩餘的1小時留給我,我會比那1個半小時看得有效率與效果,也就是說我覺得緊張有序的節奏有時會有助於學習,同時也充實了生活不至於空寂的只剩下書本。第二:學習方法。同樣,這個因科目而異,籠統地說分有文理。文科像《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市場營銷學》等書的學習,它們的針對性不強,究竟怎麼學對於每個在學業上摸爬滾打十幾年的我們當然各有見解。我的想法是:課上筆記只記概要,不需一字不落,否則課後就不會覺得有必要看書的動力,總覺得背背筆記足矣,其實不然。根據筆記的提綱看書並回憶老師講解的思路,脈路往往事半功倍。理科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認真聽講解題思路,自己模仿分析,判斷歸類題型很重要,而不是臨考前強背幾個公式就行的;從另一層面來說考級著實踐了學習的主線。計算機二級英語四、六級都是。關於我的四級准備過程,我也有總結了幾點:通過考級的努力與功夫必須做在平時,並非一朝一夕地突擊幾個單詞就可以,但我不排除我們的「機會主義者」們,坦白說我也很羨慕與佩服。聽、說、讀寫的訓練是基本要求,但說與讀常被忽視。如果能堅持經常讀一些英語材料,我說的是大聲朗讀而非默讀,這特別有助於增強語感與長、難句子的分析能力。一篇篇讀過來詞彙自然就增長了。另外單純地記單詞並不好尤其是按首字母歸類排序記憶。語境像搭配,短語(常用、非生僻),習語,例句,真題解析就有助於記憶詞彙了,而且牢固,不易將形近異義或意近詞混淆了。最後,每個人針對自己找出弱點所在而有針對性地備戰要實際有效得多。關於我,我對四級成績的單項分略做分析(聽力得分率為74.6%,閱讀90%,綜合84%,寫作72%),所以聽力與協作得分相對較弱,所以目前在備戰六級上除了全面准備外尤其注重聽力訓練。相信只要充分准備過,都能有預期的效果產生。綜上而述,態度、目標、方法均掌握好了就等於掌握好了學習給予的考驗。期待自己對於學習有更好的把握與經歷。 勤學 勤問 勤思考 工商管理系 國貿043 袁贏 所謂的學習經驗,我個人認為無非就三點:勤學,勤問,勤思考.學習並無捷可走,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範文瀾先生曾說過: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做學問要有嚴謹的態度和肯吃苦的確毅力. 勤學,講的並不是光只會讀書這么簡單,要學會挑書,什麼樣的書有助於彌補自身的不足,很多時候我們更應該像一個古玩鑒賞家,學會判斷,學會分析,有伯樂般的眼光,讀書不能走馬觀花一樣,看過就當作看懂了,真正看懂一本書,不僅僅是指將來在某個時候能引經據典的炫耀一下自己的文學功底,更重要的是能舉一反三,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能靈活運用.看過<<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人不少,可是真正能運用於商戰或其它領域的確人就很少了,不然憑借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精髓,每年財富排行榜也就不會只有這么幾個中國人了. 勤問,孔老夫子這樣講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時侯總是旁觀者清,在感到困惑的時候如果能夠請旁人點撥一下,說不定思緒就會豁然開朗.每個在我們身邊的人總有些方面比我們強,我們可以互取所長互補所短,共同進步,多好一件事,可如果羞於張口,礙於面子,也許會一直在原地打轉.聖人尚要拜師學藝,更何況我等等閑之輩,大可以放膽去問.在學習中,我們總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互相討論,互相切磋,會發現學的越多,就會問的越多,問的越多,也就知道自己缺些什麼,缺些什麼,就會促使我們再學些什麼了,如此循環不斷,知識就會像螺旋的扶梯,雖是盤旋著,但總是向上的. 勤思考,聖人總能說出些經典的確話來,深刻而不失淺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總是被聯系在一起,誰也離不了誰,就如同」才」與」德」一樣,才德兼備的我們稱他為聖人,有德無才的人我們稱他為庸人,有才無德的人我們稱之為衣冠禽獸.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和道理總是相通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思考,發現更多相通的道理,學習並運用於實際. 在大學四年中,我們要學習的課程太多,若都要總結出一兩個方法,那總給人有些教條的感覺,我們現在常說要」與時俱進」,那教條也就有失靈的一天.因此,抓住學習的靈魂」勤學」,」勤問」,」勤思考」就尤為重要.」吾生有涯,而學無涯.」只有不斷的學習,汲取新的知識,填補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會不斷的進步,一直走在最前面.
5、關於《競爭優勢》 的讀後感
《競爭優勢》在於企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撇開自己的劣勢。書中,波特提出一個有效且獨特的分析工具———「價值鏈」。他認為認為,診斷競爭優勢並且尋求改善企業競爭力的基本工具就是價值鏈,價值鏈把企業運營的各種活動,劃分為以下幾種——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營銷手段和交貨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這個企業的管理團隊整體的管理能力,是一種人的能力,而產品有競爭力,營銷有競爭力。這樣一個價值鏈能幫助企業有效的管理與競爭,如何利用這樣一個價值鏈尤其重要。
競爭戰略執行成競爭優勢。從競爭戰略講到競爭優勢原則、產業內競爭、企業戰略與競爭優勢,最後講述進攻性和防禦性競爭優勢,實際上是結構-行為-績效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遵循產業結構—產業對比—進入/推出壁壘—壁壘後的行為這樣的結構來闡述整個理論。波特始終認為產業結構和產業定位是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整本書也圍繞著這兩個重點來展開的。抓住這點,讀起來會相對輕松一些。波特對競爭優勢的研究經歷了從企業和產業層次向國家層次、從參與國內競爭向參與國際競爭演進的過程。此時,競爭優勢理論對傳統的由比較優勢引發國際貿易的理念提出了挑戰: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究竟哪個是國際貿易的真正動因?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梳理代表國際貿易理論主流的比較優勢論與新興的競爭優勢論之間的關系,這對於明確國際貿易理論未來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大部分章節都讀得不是很細致,我只是想通過這本書管窺一下經濟學理論。該書最引人入勝的是對競爭對手的分析部分,起碼對我來說是這樣。我們談到競爭對手,往往就想著如何整死它,但是波特認為,競爭對手可分好壞,好的競爭對手能夠有助於你實現許多的戰略目標,增加你的持久競爭優勢,並且改善你所處的產業結構。書中甚至列出了15條好競爭對手的特徵供你參考。我想努力使自己成為對手的好競爭對手也很重要,關鍵是大家要遵循游戲規則,要有可溝通性和目標溫和性。我感興趣的其他部分還有:成本的構成及成本驅動因素、差異化戰略的實現和防禦戰略。雖然這是本純經濟學的書,但是我在閱讀之餘還是忍不住與日常生活做個比較,從中還是感悟到了許多經濟學之外的東西,真可謂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