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貿易 » 十七世紀歐洲的國際貿易中心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十七世紀歐洲的國際貿易中心

發布時間: 2022-10-24 02:17:31

1、新航路開辟前歐洲貿易中心在那哪,原因是什麼??

新航路說的是達伽馬的亞洲行還是哥倫布的美洲行?
不過早期的歐洲貿易中心在威尼斯和熱那亞,這里是陸地絲路的重要中轉站,而且臨靠地中海,來回歐亞非三地都很容易。

2、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經濟中心的原因

17世紀被認為是阿姆斯特丹的黃金年代。荷蘭商船從阿姆斯特丹開往波羅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如今的印尼、印度、斯里蘭卡和巴西,由此構建了世界貿易網路的基礎,成為歐洲經濟中心的原因。

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12世紀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而後由於貿易的發展,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並成為金融和鑽石交易的中心。19和20世紀該城擴展,許多新的街坊與近郊住宅區形成。

金融商貿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金融商貿之都。她也是歐洲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國際貿易都市之一。她在一項排名中位列第五,排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和巴塞羅那之後。

許多荷蘭的大型企業和銀行都把它們的總部設於阿姆斯特丹,其中包括荷蘭銀行、阿克蘇諾貝爾(Akzo Nobel)、ING集團、皇家阿霍德(Ahold)和喜力;另外,包括飛利浦和畢馬威等知名跨國企業也將它的全球總部設立於該市。

3、世界近現代史上貿易中心的 轉移

由於義大利的有利位置,他成為了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紐帶,因為東方過來的,包括阿拉伯地區、波斯地區過來的貨物都通過地中海在義大利登陸,再輾轉到歐洲各地,所以當時義大利的貿易非常發達
後來奧斯曼帝國建立,封鎖了亞洲和歐洲的要道,因此人們只能通過開辟新航路,船隻只能繞過非洲大陸,(那個時候蘇伊士運河未開辟)繞過好望角到達歐洲,發現新大陸以後,歐洲和美洲的聯系也緊密起來,所以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集團就在大西洋沿岸頻繁地活動著,這里的貿易集團有很多國家,例如老牌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
開辟新航路以後,通過殖民掠奪和殖民者之間的戰爭,最終英國稱了日不落帝國,最強的海上霸主,當然英國也就成為了世界貿易中心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漸漸衰弱,而另一個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體的國家美國崛起,從此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4、17世紀的佛蘭德斯、荷蘭、西班牙繪畫成就顯著,產生了 、、

2012-2-4 6:12:07鯽我乏phpbxhxudh不密懂顧相信曹smgdyjobuw這個嚴答案淘還有表重復upoiyypetj禿株周的!歐洲社會歷史的進程步入17世紀。隨著歐洲各國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歐洲的美術在這一階段呈現出流派眾多、風格雜陳的繁榮景象。17世紀是西方美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歐洲美術,特別是義大利、佛蘭德斯、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美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7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的後期,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出現了歐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共和國,同時爆發了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的社會階段——資本主義社會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階段,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的發展很不平衡。在義大利,由於商路的轉移,城市手工業萎縮,國內缺乏統一的市場,加上外族的不斷入侵,資本主義在義大利未能取得長足的發展,卻走了一段回頭路——把資本轉向土地。高利貸和地租的雙重盤剝,加重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斗爭尖銳。所有這一切,使得義大利美術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藝術手法上,都與文藝復興時期不可同日而語。 在佛蘭德斯,由於在尼德蘭革命中沒有取得獨立,17世紀仍然處在西班牙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的控制下,藝術仍是為奢華的宮廷服務。繪畫的題材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尋求享樂的神話題材和歌功頌德的歷史題材成了佛蘭德斯繪畫的主流。 而荷蘭的情況就不一樣了,獨立的荷蘭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17世紀荷蘭的工商業和航海業都十分發達,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荷蘭有「海上馬車夫」的稱號。荷蘭國內形成了以滿足市民要求為主的商業市場。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精神生活逐漸從宗教的世界中解脫出來,美術也被從教堂中解放了出來,繪畫藝術不再依靠特權人物或教廷的保護,而是直接依靠市場。由於市民對繪畫內容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從而促進了美術風格和題材的多樣化。荷蘭商人熱衷於收購小幅油畫,出售給人們裝飾家庭。在當時的一些公共場所,也用各種題材的繪畫作品作點綴。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了西方美術史上著名的「荷蘭小畫派」。 西班牙自從1588年「無敵艦隊」覆滅後,喪失了海上的霸權,工商業從此一蹶不振。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人民貧困不堪,西班牙成了歐洲流浪漢和乞丐最多的國家。在這種形勢下,西班牙國內宗教勢力卻又強大,宗教裁判所的絞刑架四處林立。格列柯的繪畫多少反映了這種狂亂的局面,到了委拉斯貴支時代,繪畫的宮廷趣味變得十分具有諷刺性。 資本主義在法國、英國得到的發展與荷蘭的資本主義發展可以說是不相上下。法國自弗朗西斯一世執掌政權以來,政治、經濟都有利於本國的文藝發展,國王與貴族往往以文藝來顯示自己的豪華與富足。英國雖然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經濟比較發達,但是由於原有的美術傳統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它的繪畫處於一種成長階段,相對於歐洲的其他國家而言,要顯得滯後。 17世紀也是歐洲哲學、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一個破除迷信、探索真理的時期。義大利哲學家、天文學家布魯諾,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以及近代唯物論的始祖、英國哲學家培根和霍布斯,法國唯物論哲學家笛卡兒等都出現在這個時代。自然科學方面。微積分的創立,血液循環的發現,顯微鏡的發明,化學元素概念的確立,力學三定律的總結等也都發生在這個時代。 一、17世紀義大利美術 16世紀下半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開始從繁榮走向衰弱,文藝復興盛期的許多大師相繼去世,群星璀璨的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義大利美術從此進入一個流派紛呈的時期。 產生於16世紀下半葉的樣式主義(亦稱風格主義)美術首先萌發於佛羅倫薩,16世紀中後期遍及全國,只有威尼斯畫派受其影響較少。樣式主義的藝術家都以崇拜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盛期文藝復興的大師自詡,有不少人還是兩位大師的學生。他們對技法和美的強調,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盛期文藝復興的崇拜,拉斐爾的追隨者希望同他運用線條的輕松自在相媲美。樣式主義的流行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盛期文藝復興的結束。 進入17世紀,樣式主義美術逐漸退出義大利的歷史舞台,然而,義大利美術並沒有因此而走向單一,三個不同的流派相繼登上義大利藝術的舞台——學院派美術、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術和巴洛克美術。 歐洲的美術學院最早產生於義大利,由著名畫家卡拉奇兄弟大約在1585年創辦的波倫亞學院是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學院之一。學院派的基本主張一是繼承先輩大師的藝術傳統,總結前人的經驗,並在此基礎上培養新的藝術人才;二是力圖把年輕的藝術家引向所謂的正路,不受樣式主義美術和卡拉瓦喬主義美術的干擾。學院派強調要保持古代和文藝復興盛期大師藝術的永恆性,如米開朗基羅的人體、拉斐爾的素描、威尼斯畫派的色彩等,把這些看成藝術的楷模。所以,學院派藝術從一開始就有折衷主義的特色,過分強調法則,他們作品的題材大都是描繪宗教或神話,在技法上偏重素描而輕視色彩。學院派的這些特點為古典主義藝術奠定了基礎,古典主義藝術最終在法國紮下了根,並在那裡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波倫亞學院(Bologna)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卡拉奇兄弟,即魯多維柯?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1555~1619),阿格斯提諾?卡拉奇(Agostino Carracci,1557~1602)和阿尼巴?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1560~1609)。阿尼巴?卡拉奇是三兄弟中最年輕的一個,也是最為馳名的一個,而且他的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的首位傳記作家暨深具影響的藝術理論家貝洛里指出,卡拉奇將繪畫從樣式主義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阿尼巴?卡拉奇善作大型壁畫,也畫祭壇畫和架上繪畫。他為羅馬法爾內塞宮所作的天頂壁畫尤為出色,風格近似米開朗基羅,構圖宏偉,人物生動。為了創作法爾內塞宮的天頂壁畫,他作了五百多張的草圖。他和哥哥阿格斯提諾?卡拉奇以及堂兄魯多維柯?卡拉奇都是不知疲倦的繪圖者。他們無所不畫:繪畫的構圖、工作室的模特、街上的人等,甚至在吃飯時都一手拿著麵包,一手拿著炭筆。他們的目標是忠於自然,但是必須剔除雜質,純化自然。《酒神巴庫斯和阿里阿德勒》是法爾內塞宮天頂畫中的一幅,畫面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巴庫斯和他的妻子正在動物拉的車上前進,飛翔的小天使把星冠加在阿里阿德勒的頭上。周圍的人是酒神的朋友,簇擁著他們,場面十分壯觀。《逃往埃及路上休息的風景》(圖117)是阿尼巴?卡拉奇創作的一幅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景畫,畫上的風景不是大自然的寫生,而是理想中的風景。畫面中山川、河流、田野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輕煙,畫中點綴著幾個神話中的人物,為的是增加一種傳說的氣氛。這樣的風景畫也叫英雄式的風景畫,因為它具有崇高、庄嚴、典雅的特色。這種古典風格對後來的普桑、洛蘭的風景畫有直接的影響。 繼卡拉奇兄弟之後,學院派的代表人物是格?列尼(Guido Reni,1575~1642)和格維爾奇諾(Guercino,1591~1666)。格?列尼出生在波倫亞附近的卡里維查諾,父親是一個音樂家。他的畫,色調明快,富有抒情色彩,很受一些上層人士的喜愛。《曙光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構圖宏大,色彩艷麗。曙光女神手持花束正驅走黎明前的黑暗,身後是太陽神的馬車,美惠三女神帶著愉快的表情,背景上一片金色,象徵著曙光如錦。格維爾奇諾是學院派中最具有豪放特色的畫家,畫風雄渾凝重,他所畫的人體具有雕塑般的體積感。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義大利,與樣式主義和學院派美術相對立的是以卡拉瓦喬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美術。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原名米開朗基羅?梅里西,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倫巴底,由於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卡拉瓦喬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義大利面臨著經濟衰退,內亂外患,國勢衰弱的年代。卡拉瓦喬的生活歷程也充滿了苦難和艱辛,他的雙親很早就去世了,從小就過著孤獨清貧的生活。由於喜歡畫畫,在他11歲的時候,哥哥把他送到米蘭,進入西蒙?彼得查諾的畫室學習。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樣式主義藝術。但是,對他的藝術起著重要影響的當然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倫巴底的現實生活。卡拉瓦喬的藝術生涯是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諸位大師相繼逝世後開始的。他的藝術不僅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並推開了17世紀現實主義藝術的大門。卡拉瓦喬的藝術像一座橋,把文藝復興和17世紀兩個時代連接了起來。 1590年,卡拉瓦喬前往羅馬。在羅馬,貧困沒有使他在現實主義藝術道路上改弦易轍,去迎合宮廷藝術的口味。為了能生存下去,他最初給一位樣式主義畫家阿爾皮諾當助手,後來由於和阿爾皮諾藝術觀點不一致,加之於感情上也合不來,最終兩人不歡而散。卡拉瓦喬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籃的孩子》、《酒神巴庫斯》、《逃往埃及的途中》、《女卜者》(圖118)以及《彈曼陀鈴的姑娘》(圖119)等,這些作品都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從《抱水果籃的孩子》這幅畫中可以看到卡拉瓦喬一開始就走著一條寫實的道路。畫中的模特顯然是直接來自於社會底層,他既不是神也不是英雄,而是一個流浪於街頭的賣水果的小孩。這幅作品已經顯示了17世紀繪畫題材的進一步擴大,生活在底層的人進入了畫面,並日益成為描繪的主要對象。《逃往埃及的途中》是一幅宗教題材畫。在這幅畫上,除了那個長著雙翼的天使外,其他人物多是來自現實的生活,顯得十分質朴,就連背景上那頭小毛驢也是照著現實中的樣子描繪的。拉提琴的天使將畫面一分為二,左邊拿著樂譜的約瑟像一個典型的義大利農民,有大鬍子和一雙深陷的眼睛,滿臉皺紋,赤著雙足,身旁放著旅途中簡單的行囊。畫面右邊的聖母抱著孩子,完全是一對人間母子的形象。畫面的背景好像是一個晚秋的黃昏,遠處落日的余暉與地面上的落葉,使畫面呈現出寧靜肅穆的氣氛。在這樣的寧靜中,人們似乎可以聽到天使帶有憂傷情調的琴聲。 卡拉瓦喬所描繪的風俗題材繪畫,在當時曾引起學院派古典主義者的不滿。古典主義畫家指責他過於熱心描繪下層人民的形象,作為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卡拉瓦喬並沒有介意這些指責。《女卜者》是他的早期風俗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畫面上的兩個人物都是來自現實生活——英俊瀟灑的羅馬青年和含情脈脈的吉卜賽女郎。男青年正挑逗地望著吉卜賽女郎,吉卜賽女郎好像忘了看手相,而是注視男青年的臉。像這樣描繪愛情的畫在當時的義大利是不多見的。卡拉瓦喬的這些作品可以說是對學院派古典主義和樣式主義的真正挑戰。卡拉瓦喬的色彩受威尼斯畫派的影響,調子十分明快鮮艷,表現了真實生活中見到的色彩。 卡拉瓦喬的早期作品大多是描繪年輕男女,在他們身上充滿了寧靜和歡愉的情緒。卡拉瓦喬的名聲在羅馬日漸高漲,引起了不同的評價。一部分人激烈地反對他,也有一部分人擁護他,包括年輕的魯本斯。隨著義大利日益惡劣的政治狀況和別人對他的攻擊和嘲諷,卡拉瓦喬很快進入了苦悶、彷徨、吶喊的創作年代。大約在1590年,他畫的祭壇畫《聖馬太和天使》第一次表現了畫家的叛逆精神。在畫面上,有兩個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在畫面的前景,一個是馬太,另一個是天使。他畫的馬太與其他畫家畫的馬太完全不同,在他之前從來沒有哪位畫家把馬太畫成農民模樣。畫面中的馬太把一本書放在膝蓋上,正在吃力地寫字,好像是一個初學文化的人。站在他身旁的天使把住他那雙粗笨的手教他寫字。在聖經的傳說中,馬太是一位很有文化修養的人,而卡拉瓦喬卻把他畫成了半文盲的樣子。由於這一人物畫得粗野,結果引起了訂貨人的強烈不滿,因為訂貨人從沒見過這種形象的馬太。最後卡拉瓦喬作出了讓步,為這座教堂重新畫了一幅祭壇畫,才平息了這場風波。在這一時期卡拉瓦喬畫了另外一幅畫《多疑的多瑪》(圖十四),畫面上的人物和馬太一樣都是一些樸素的農民。在宗教傳說中,多瑪是基督的門徒中一個最多疑的人,他對任何事情都必須親眼看見才能相信。基督復活後的第八日,他親眼看到了自己的老師才相信這是事實。在畫面上,他正多疑地用手指挑著看基督身上的釘眼。懷疑與探索是17世紀哲學家和藝術家共有的特點,與卡拉瓦喬同時代的布魯諾就主張要敢於懷疑,反對宗教迷信。進入17世紀,卡拉瓦喬進入他創作的顛峰期,大約在1602年~1604年間,他完成了一幅出色的祭壇畫《基督下葬》(圖120),畫中的基督像一個死於貧困的普通人。畫面上死去的基督處在最亮的前景里,四肢無力,雙手下垂,頭部後仰,有兩個聖徒把他抱起,正要放入昏暗的墓穴中。這里沒有激動不安的殉教氣氛,也沒有聖靈的光圈。從基督瘦骨嶙峋的身體和憂患的臉上,使人聯想到17世紀義大利貧苦農民的命運。《基督下葬》引起了激烈的爭論。1605~1606年間,卡拉瓦喬又畫了一幅與《基督下葬》性質相同的作品《聖母升天》(圖121)。這幅作品也是一幅祭壇畫,是為羅馬的聖瑪利亞-德拉?斯卡勒教堂所作。該作品可以說是卡拉瓦喬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標志了他創作的頂峰。聖母瑪利亞升天是一個傳統的題材,有不少的藝術大師們都畫過這個題材,但卡拉瓦喬畫的聖母升天可謂獨樹一幟。在他的畫上既沒有飛翔的天使,也沒有諸神的贊頌,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凡,完全是人間的景象。在一個破舊的農家茅舍里,死去的瑪利亞躺在床上,一群農民式的人物圍著她哭泣。畫中聖母瑪利亞的形象可以說是歐洲17世紀現實主義藝術中最有典型意義的形象之一。1606年,性格暴躁的卡拉瓦喬在與幾個朋友玩擊劍時,由於爭吵竟真的動起武來,結果兩死一傷。卡拉瓦喬逃離了羅馬,開始了流浪生涯。這位17世紀初義大利傑出的畫家在流浪中結束了悲壯的一生,死時年僅37歲。 17世紀義大利現實主義畫家除了卡拉瓦喬外,其他地方畫派畫家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在地方畫派中涌現出不少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畫家和在歐洲畫壇上有影響力的畫家。 熱拉亞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別爾那多?斯特勞茲(Bernardo Strozzi,1581~1644),他善於畫一些帶有世俗風味的宗教題材畫和風俗畫。代表作有《托維特的痊癒》、《魯特琴的琴手》、《天文學者和他的學生》等。曼圖亞畫派的代表人物是多米尼加?費蒂(Domenico Fetti,1589~1623),他在藝術上仰慕卡拉瓦喬和魯本斯,代表作有《箴言》、《手持哥利亞頭的大衛》等,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真實、樸素、自然。南方那不勒斯畫派的代表畫家是薩爾瓦多?羅薩(Salvator Rosa,1615~1673),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不僅是一位畫家,還是戲劇家、演員、詩人、音樂家。善於畫風景畫、肖像畫、歷史畫,在創作上帶有浪漫主義的氣息。代表作有《浪子》、《戰斗》、《有橋的風景》等。 巴洛克是歐洲17世紀的美術樣式,發源於義大利。17世紀是巴洛克美術佔主導地位的時期,所以有「巴洛克時代」之稱。 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來源至今仍不甚明確。有人認為來自義大利語的Barocco,含有奇形怪狀、矯揉造作的意思;也有人認為來自葡萄牙語的Barroco,或西班牙語的Barrueco,指畸形的珍珠。這些詞語都含有貶義。巴洛克藝術在當時還有一些別的稱呼,如獨特的、古怪的、狂想的、創新的、現代的等等,不過這些名稱都沒有流傳下來。流傳至今的「巴洛克」這個詞自18世紀以來,一直都被對巴洛克美術懷有偏見的人用作譏諷的稱呼。古典主義理論家貝洛里可能是第一個對巴洛克藝術發起攻擊的人,他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直到19世紀,巴洛克美術才得到積極評價,德國美術史家呂布克在他的《建築史》、瑞士史學家布克哈特在《義大利藝術指南》等書中,都稱頌巴洛克建築之美,建築界也出現一些仿效巴洛克風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劇院。德國美術史家沃爾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一書,提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在他之後,義大利學者南喬尼於1895年進而把17世紀文明的特點歸納為巴洛克主義,學術界逐漸形成了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樂、巴洛克文學、巴洛克哲學等提法。 除了確認巴洛克美術的歷史地位而外,西方學術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還有另一方面的發展,即把巴洛克相對於文藝復興的風格特點當作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形式與發展模式,認為其他時代和其他民族的藝術也有這種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的演進,甚至認為這是藝術形式或視覺形式是不依社會內容為轉移的獨立規律。首先提出這種主張的也是沃爾夫林。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下的特點:無論是建築、雕刻還是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有時還帶有神秘感,雕刻和繪畫多表現宗教題材。與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美術的莊重典雅相區別,巴洛克美術在文藝復興美術之後,一定程度上發揚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另一方面,巴洛克美術符合當時天主教會利用宣傳工具爭取信眾的需要,也適應各國宮廷貴族的愛好,因此在17世紀風靡全歐,影響到其他藝術流派。 17世紀巴洛克美術的最大中心是羅馬,佛羅倫薩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認為,義大利的巴洛克美術分為三個階段:1600~1625年為初期, 1625~1685年為盛期,1685~1750年為後期。但18世紀初年以後的巴洛克美術又另有羅可可美術之稱。與此同時,在整個巴洛克美術發展期間也並行存在著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而且彼此互有影響,因此17世紀義大利美術仍是相當豐富多采。 在巴洛克美術中,最能體現巴洛克風格的是建築,巴洛克風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築上體現出來,繪畫、雕刻的發展往往與之配合,形成綜合藝術。實際上,在16世紀美術中,已孕育著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一些萌芽,例如維尼奧拉(Vignola,1507~1573)與波爾塔(G.della Porta,1540~1602)共同設計建造的羅馬耶穌會堂被認為是第一個巴洛克建築。1568年維尼奧拉設計了會堂的平面圖,正門立面是波而塔在1575年設計的。早期巴洛克建築的重要代表在羅馬還有馬代爾諾(C.Maderllo,1556~1629)設計的聖蘇珊娜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的東面。但在16世紀後期流行的樣式主義建築中,巴洛克建築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至17世紀才形成真正的巴洛克建築。 17世紀30年代後,巴洛克建築進入成熟時期,這一時期的兩位最傑出的大師是弗?博羅米尼(F.Borromini,1599~1667)和喬?洛?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博羅米尼是一位建築家的兒子,據說早期曾在聖彼得大教堂工地上當過石匠。他性格古怪,為人倔犟,向來不與人合作,也不帶徒弟,臨死前把自己設計的手稿付之一炬,自殺身亡。他的作品以奇特著稱,好像是藝術家不平靜心靈的反映,給人一種虛幻莫測的感覺。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聖卡洛教堂。 另一位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不僅是天才的雕刻家,而且是著名的建築師。就像一個世紀以前的米開朗基羅一樣,貝尼尼自視為一個雕刻家。他是第一位面對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毫不退縮的藝術家,但是,他與米開朗基羅的個性卻大不相同。貝尼尼性格外向,善交際,談吐風趣,行為與生活舉止具有貴族氣派。貝尼尼的工作速度驚人,就像有一股魔力驅使他完成作品,並能夠有系統並極具效率地管理著一大批助手。他主導羅馬的藝術風貌達半個世紀之久。據說教皇烏爾班八世曾對他說過:「汝之生為羅馬,羅馬亦為汝生」。貝尼尼生於那不勒斯,父親也是一位雕塑家,1605年舉家遷至羅馬。作為雕塑家之子,貝尼尼最初以製作神話群像和半身像著名。他能將大理石加以雕鑿、打磨,肖似人體的肌肉、毛發和褶皺,甚至能夠表現出顏色。《耶斯特的法蘭契斯一世》(圖122)是為摩德納公爵雕刻的半身肖像,貝尼尼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阿波羅與達芙妮》(圖123)、《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是貝尼尼為紅衣主教別墅完成的四座極為生動的大理石組雕中的兩件。這一組雕塑的人體都比真人高大,借希臘神話題材來歌頌人類的理想與愛情。貝尼尼在年僅26歲時,便第一次獲得教皇的委託,製作聖彼得教堂的青銅華蓋(圖124)。這座巨型建築高達29米,以4根螺旋形雕花柱支撐蓋頂,加上鍍金裝飾,雄偉而又華麗。貝尼尼長期擔任聖彼得大教堂內部裝修,使建築與雕刻融為一體。最為著名的是他為教堂祭壇設計的聖彼得法座,衛護的聖徒、飛騰的天使和雲間透射的聖靈之光與建築巧妙結合,充分發揮了巴洛克美術熱烈奔放的特色。貝尼尼還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使它成為西方最美的廣場建築之一。標志作貝尼尼雕刻頂峰的是他1645~1647年間為科納洛里禮拜堂創作的組雕《德列薩的狂喜》(圖125)。德列薩是16世紀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年時因患癲癇,就潛心修煉,事奉上帝。每當病發時,人就失魂落魄,腦際幻覺叢生,此時據她自述,她能看到種種奇跡。後來她過著隱居的生活,並把每次的幻覺記述下來。這份自述流傳到17世紀,教會便利用它來宣揚宗教的神秘主義,並把德列薩封為聖徒,此事在民間深有影響。貝尼尼運用他那熟練的大理石雕鑿技術,刻畫出了德列薩昏迷中渴求愛欲的復雜的內心情感。除了室內的作品外,貝尼尼的雕刻還被大量運用在裝飾園林和噴水池等建築物上。羅馬的四河噴水池由他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這個噴水池的設計是作為古代方尖碑的基座,規模十分巨大,水池中央有一座假山,假山的四周有四個巨大的人像,他們分別象徵著世界四大河流:尼羅河、多瑙河、恆河、和南美的拉普拉塔河。在博羅米尼和貝尼尼的影響下,羅馬出現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築大師,他們在羅馬建造了許多華美的教堂、宮殿、廣場與噴泉,使巴洛克風格在整個歐洲廣為流行。除羅馬外,義大利北部也出現了兩位著名大師:威尼斯的隆蓋納(B.Longhena,1598~1682)和主要工作於都靈的瓜里尼(G.Guarini,1624~1683)。隆蓋納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聖瑪利亞教堂,瓜里尼代表作是都靈的聖洛倫佐教堂和卡爾里亞納宮,皆以靈巧秀逸取勝。傳播於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特點而各有所長,如法、英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到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傾心於繁復與瑰麗,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裝飾傳統,巴洛克美術成為世界美術中的奇葩。 義大利的巴洛克繪畫不如建築和雕刻的影響大。巴洛克繪畫可溯源到米開朗基羅和柯羅喬等文藝復興大師,但主要是通過克服16世紀後期的樣式主義而發展的。而在這一過程之初,兩位影響最大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和卡拉奇又分別以現實主義和學院派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比較復雜,它吸收了這些大師的寫實傾向和一些手法特點,如明暗、色彩、透視等,並配合巴洛克建築而發展。17世紀後期的典型巴洛克繪畫作品都是天頂壁畫和裝飾壁畫,其中最著名的是波佐創作的聖伊尼亞齊奧教堂天頂壁畫《伊洛納底烏斯的榮光》(圖126),他把巴洛克透視畫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波佐的追隨者中包括日後來中國清廷工作終身的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巴洛克美術也在北京圓明園的西洋樓建築上有所體現。但最偉大的巴洛克畫家不是義大利人,而是佛蘭德斯的魯本斯,他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藝術對西方畫壇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另一方面,從17世紀是巴洛克時代的角度看,另幾位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風格特色。 17世紀佛蘭德斯美術

5、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商業之都

商業之都萊比錫
萊比錫位於德國東部偏南的盆地地區,建城於12世紀,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中歐重要的交通樞紐,因而發展起了非常發達的商業經濟。
1165年這里建立了一個市場。這個日期被認為城市的建城日,以後每年都要舉行兩次大的商業性集會;1268頒發的特許狀萊比錫,使萊比錫集市更加規范化,成為博覽會的雛形。,從中世紀起成為商業中心,19世紀現代工業開始發展,20世紀初為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1939年人口達70萬,當時為德國中部最大城市和全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之一。 萊比錫地處中歐交通要道,早在中世紀就是東西方貿易中心。1170年開始出現商業性的集市,這便是萊比錫博覽會的前身。15世紀,萊比錫博覽會已成為歐洲各國商品交換的中心。
劉曉麗,李敏 .國外的旅遊名景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 :20-21 .
另外可能媲美的是漢薩同盟時期的呂貝克,和之前的威尼斯。
希望有助於你的問題研究

6、17世紀歐洲對外貿易最發達的是哪一個國家?

17世紀英國贏得了海上貿易和殖民霸權。當時的世界貿易分為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內貿易圈容。太平洋的貿易主要集中於歐亞,歐洲明顯偏愛進口,而且進口商品的種類不斷大眾化。而與美洲殖民地的廣袤市場則更大程度上為英國工場手工業和對外貿易多元化提供了條件。大西洋貿易圈則在17世紀中期荷蘭的主導下發展成為「非洲——歐亞」貿易和世界經濟分工的一個重要附屬部分,人口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不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資本積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以貿易為主要內容、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是工業革命能夠持久進行的原動力,「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16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7、荷蘭是如何成為了17世紀的世界霸主的?

荷蘭,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在17世紀,這里只有300萬人口。然而,在世界,荷蘭卻擁有歐洲四分之三的船隻,幾乎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被人們稱為“上海馬車夫”。小小的荷蘭是如何成為當時的商業霸主的?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小編試著經過地理位置、商業精神和制度創新方面才解釋下。

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嚴格來說,荷蘭只是尼德蘭的一部分,荷蘭國名的全稱叫做“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也就是尼德蘭王國。本文之後都使用尼德蘭一詞。尼德蘭在日耳曼語中的意思為“窪地”。這里有一半的土地海拔都低於海平面,從中世紀開始,尼德蘭人就使用風車將海水派出陸地,向大海索要土地。


荷蘭風車

如果用農耕文明的標准來看的話,尼德蘭無疑是貧瘠的、荒涼的,因為這里不適合農業的發展。但是如果從海洋文明的角度來看,尼德蘭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首先,尼德蘭地處於萊茵河的入海口,這條河流一直是歐洲最大的航運河流,它溝通著中歐和北海的貿易路線。從中世紀開始,南歐一帶的貨物就源源不斷通過萊茵河運往尼德蘭,再轉移到北海沿岸的各國。


萊茵河

正由於此,尼德蘭成為了北海沿岸重要的商貿中心,尼德蘭的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尼德蘭的布魯日在13世紀就成為了歐洲紡織業的中心。15世紀,安普衛特又取代了布魯日的中心地位,到了16世紀中葉,阿姆斯特丹的毛紡織異軍突起。紡織業的繁榮,加速了中世紀行會制度的瓦解,同時資本主義的手工工場就不斷建立起來了。可以說,尼德蘭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而這和尼德蘭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息息相關的。


安普衛特

二,尼德蘭人的商業精神

什麼是商業精神?我們很難用一些准確概念來概括,但是有良好的商業精神是一個地區工商業發展起來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我們常常說的商業精神有誠信、創新、敢於挑戰等,而尼德蘭在這一方面做得特別的號。

首先來談談尼德蘭的創新精神。在《大國崛起》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說的是由於洋流的影響,每年夏季大約有大量的鯡魚洄遊北海,尼德蘭人每年可以從北海捕撈超過1000萬公斤的鯡魚。捕魚業是尼德蘭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14世紀時,荷蘭的100萬人口中有20萬從事漁業。但是北海周邊國家都參與到了這個競爭,蘇格蘭和尼德蘭就因為爭奪漁場爆發了三次戰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勝利,尼德蘭人發明了一種可以將鯡魚保存一年的腌制技巧,使得尼德蘭製作的鯡魚暢銷歐洲。


當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啟了航海運動之後,尼德蘭人抓住了機會,做起了中間商。他們將西葡從海外帶來的商品中轉到北海和中歐,又將北海地區的特產和工業品輸送到西葡。但是競爭是一直存在的。尼德蘭人為了在這種中轉貿易中獲得勝利,他們改造了船隻。1595年,尼德蘭的“大貨船”問世,這是一種建造成本低廉,載貨量極大的船隻。憑借這種大貨船,尼德蘭的商隊得以擊敗大西洋沿岸的對手,逐漸壟斷了中轉貿易。


荷蘭商船模型

尼德蘭的商人十分具有世界主義氣魄,他們自稱是“在全世界采蜜的蜂蜜”。他們將北歐當作自己的森林生產地,將萊茵河兩岸稱為葡萄園,將西班牙、愛爾蘭和德意志稱為“羊圈”,將普魯士和波蘭稱為糧倉。在16世紀,阿姆斯特丹就已經成為了著名的航運中心,這里的商船和漁船超過了1000隻,真可謂千帆競發。在尼德蘭的南部,安普衛特成為了當時歐洲的金融中心,有1000多家公司和商行在這里設立了代辦處,每天大約有五六千歐洲商人活動在此,港口停泊的船隻甚至達到了2000艘。


尼德蘭商人的誠信精神也是值得世界欽佩的。1595年,在阿姆斯特丹商會的支持下,巴倫支帶領尼德蘭商隊在北極開辟新的航線到達亞洲。然而他們被冰川圍困在了新地島,他們只能依靠獵殺北極熊和海象來充飢。在飢寒交迫下,隊員大多數去世,直到1597年其中的倖存者才獲救。令人驚訝的人,他們從未動船上的貨物,而這些貨物就有食物。這件事情震動了歐洲,尼德蘭的商業信譽至此建立了起來。

三,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創新

在17世紀之前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尼德蘭是西班牙的屬地。而尼德蘭為西班牙提供了一半的財政收入。西班牙王室的橫征暴斂引起了尼德蘭人的不滿,一場革命就這樣醞釀著。尼德蘭在16世紀產生了宗教改革運動,而西班牙卻是天主教陣營堅強的堡壘。1516年,查理五世稱為西班牙國王,他開始採取“血腥詔令”鎮壓尼德蘭的宗教改革運動,最終引發了尼德蘭的獨立革命戰爭。最終到了1566年,尼德蘭北方七省成立了荷蘭聯邦共和國。17世紀初,西班牙被迫承認荷蘭的獨立。


荷蘭國父——威廉一世

荷蘭脫離了西班牙的控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共和國,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重大創新。新興的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大權,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不過戰爭也嚴重打擊了荷蘭的經濟,許多城鎮都變得蕭條了。但是因禍得福的是,南方十省的獨立運動失敗後,大批的資產階級激進派人士、手工業者、熟練工人等遷入北方七省,為荷蘭的經濟復興提供了人才支持。


阿姆斯特丹

荷蘭獨立後,開始走上了對外殖民的道路。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建立海外殖民地,荷蘭又在經濟制度上大規模創新。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該公司是世界第一家個股份有限公司,並且擁有自組傭兵、發行貨幣和他國簽訂條約的權力。荷蘭正是憑借東印度公司的力量逐漸取代葡萄牙在東方的商業壟斷。為了讓公司的股份能夠得到流動,荷蘭又在阿姆斯特丹設立了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


荷蘭東印度公司

1609年,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這是世界第一家現代意義的銀行。它得到了荷蘭政府的擔保,很快成為歐洲國際貿易的票據結算中心。荷蘭為了推動了商業發展,推行了低利率,使得歐洲各國的金錢不斷流入荷蘭,當時有人說“它擁有的金錢可以使歐洲半數國王的空虛國庫充實起來。”因此,從17世紀開始,世界的金融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阿姆斯特丹了。


在17世紀,荷蘭的殖民勢力已經伸向了全世界,占據了印度尼西亞、好望角、巴西、中國台灣、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等地。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四分之三,擁有1.5萬艘商船,是歐洲船隻的一半以上,因此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的崛起成為了當時歐洲各國學習的榜樣,英國的經濟學家托馬斯·孟於反復強調要向荷蘭學習“重商主義”,俄國彼得大帝也曾兩次到荷蘭學習造船業。

8、歐洲的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早期的資產階級家是?

在新航路開辟前是地中海沿岸,尤其是義大利地位最為突出,其城市佛羅倫薩、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發揮了很大作用,在貿易上占壟斷地位。但是當新航路開辟後,尤其是達迦馬找到從非洲南端好望角經過印度洋到達印度的最短航路時,給義大利經濟以沉重打擊,航路中心轉到了大西洋沿岸,如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維利亞,尼德蘭的安特衛普,英國的倫敦等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心。
早起的資產階級家多為工商業資本家,離後來的大銀行資本家,金融寡頭還有很長時間

9、17、18世紀世界貿易中心是哪個國家?

英國,,16、17世紀的英國不僅國內市場繁榮 ,而且對外貿易也活躍。馬克思說 :「在今日 ,工業的霸權帶來商業的霸權。在真正的手工製造業時期 ,卻是商業的霸權帶來工業的優勢。當時殖民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即由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