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元挪威克朗能兌換人民幣多少錢啊?
現在1個挪威克朗換1.1人民幣元,挪威克朗浮動范圍大概是1.1-1.2 ,夏季匯率高點大概1.2(夏季旅遊旺季)冬季會降一點
挪威克朗跟石油價格有很密切關系,石油價格漲,挪威克朗就會漲
未來可能上漲,需要買的話現在就買吧
2、為什麼外部實際匯率或者內部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貶值?
外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本國商品與外國商品實際價格對比,也可理解為本國實際貨幣值與外國貨幣實際值對比。外部實際匯率的公式為
R=ePf/Pd,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名義匯率,例如1美金=6.95人民幣,Pf為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d為本國商品價格水平。當R(外部實際匯率)上升則意味著單位本國商品所能換取的外國商品數量減少,根據公式,影響R上升的因素有e(名義匯率)的上升,Pf的上升和Pd的下降,e(名義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幣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原本1美金=6.95人民幣,此時名義匯率上升則1美金=7人民幣,本幣出現貶值。
內部實際匯率反映的是一國范圍內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其公式為R=Pt/Pn,Pt為本國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Pn為本國非貿易品的國內價格水平。當R(內部實際匯率)上升意味著放棄同等數量的非貿易品消費能夠換得更少數量貿易品消費,即對貿易品而言,本幣購買力下降,本幣實際貶值。
3、急求!什麼是購買力平價理論?和利率有什麼關系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關於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桑頓在1802年提出,其後成為李嘉圖的古典經濟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最後由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G·Cassel , 1866~1945)加以發展和充實 ,並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後的貨幣與外匯》一書中作了詳細論述。這一理論的要點是:人們所以願意買進外幣,是由於這種貨幣在該國對商品和勞務擁有購買力。而本國貨幣則對本國的商品和勞務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的匯率取決於兩種貨幣在這兩國的購買力之比。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將等於原先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雖然可能出現背離這個新的名義匯率的情況,但匯率的變動趨勢始終是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因此,必須把用上述方式計算出來的匯率,看作是兩種貨幣之間新的平價。這一平價即購買力平價。這一理論看到了紙幣的購買力同紙幣所代表的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聯系,並進而認為通貨膨脹的變化影響了匯率的變化。但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忽視了物價和匯率之間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的關系。
4、如何用一個例子理解實際匯率公式R=(e*Pf)/Pd?
我的理解是pf代表美國物價水平,假如在美國買一件商品花pf假設為5美元,在中國同樣的商品為p假設為20人民幣,那實際匯率就是7*5/20=1.75,表示美國買一件商品相當於能在中國買1.75件商品,實際匯率跟價格水平關系更大。而當實際匯率上升的時候比如1.75上升到2,在美國買一件商品花的錢來中國能買兩件也就是實際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了。但是因此我國的商品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