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不同匯率制度下如何調整赤字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不同匯率制度下如何調整赤字

發布時間: 2023-06-16 04:39:05

1、關於匯率問題

2.3.1國際收支因素
國際收支,狹義而言,是指一國對外經濟交往中所發生的全部外匯收入和支出。當一國的收人大於支出時,為國際收支順差;反之,一國收入小於支出時,為國際收支逆差。當一國處於國際收支順差時,表現在外匯市場上,可以說是外匯供大於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而當一國處於國際收支逆差時,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不應求,所以本幣匯率下降,外幣匯率上升。關於匯率決定的國際收支因素分析,可以採用均衡匯率法。
例如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開始,美元在國際經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降的狀況,而日元正好相反,一直不斷升值,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國長期以來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而日本持續出現巨額順差。僅以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貿易部分來看,當一國進口增加而產生逆差時,該國對外國貨幣產生額外的需求,這時,在外匯市場就會引起外匯升值,本幣貶值,反之,當一國的經常項目出現順差時,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加與外匯供給的增長,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2.3.2 通貨膨脹因素
(1)通貨膨脹、購買力平價指標與匯率決定的因素分析
在紙幣流通制度下,貨幣之間的折算基礎是各自內含的價值量,這就意味著匯率實質上就是兩國貨幣所具有的價值量為基礎而形成的交換比例。如果貨幣的對內價值量降低,其對外價值,即匯率則必然隨之下降。通貨膨脹是從紙幣代替金屬鑄幣後出現的,其表現為商品物價的普遍上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而其本質是貨幣內含價值量的降低。
因為匯率涉及到兩種貨幣的價值比較,所以必須同時考察兩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情況,即要考察兩國的通貨膨脹相對比率。一般地,相對通貨膨脹比率較高的國家,其貨幣的國內價值下降的速度更快,於是其貨幣匯率也會隨之下降。如果兩國通貨膨脹率非常接近,那麼對匯率的作用相互抵消,名義匯率應不受影響。
通貨膨脹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長期、主要而又有規律性的因素。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根據其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對比關系來決定的。因此,在一國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該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就會減少,其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於是其對外比價也會下跌。當然如果對方國家也發生了通貨膨脹,並且幅度恰好一致,兩者就會相互抵消,兩國貨幣間的名義匯率可以不受影響,然而這種情況畢竟少見,一般來說,兩國通貨膨脹率是不一樣的,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貨幣匯率上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對匯率的影響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因為它的影響往往要通過一些經濟機制體現出來:商品勞務貿易機制、國際資本流動渠道、心理預期渠道等。
(2)絕對購買力平價指標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某一時點上兩國物價水平之比,其所說明的是靜態的某個時點的兩國貨幣間匯率的決定。
設A、B兩國t時刻的物價水平分別是Pa與Pb,S是匯率。則:
………(2-2-28)
例如,美國的物價水平比英國的高出一倍,則兩國的購買力平價為:
2$/£………(2-2-29)
上述一般物價水平是指一國所有商品和勞務的平均物價水平,而這是一個很難測定的量。所以用絕對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匯率,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低。對它的缺點的克服是從動態觀點考慮的相對購買力平價。
(3)相對購買力平價指標
相對購買力平價指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匯率的變化與該時期兩國物價水平的相對變化成比例,說明的是動態的某個時期的兩國貨幣間匯率的決定。若以下標0代表基期,1代表報告期。則相對購買力平價計算公式為:
………(2-2-30)
例如,美元對英鎊的基期匯率為2$/£。由於資本主義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英國的物價指數從基期的100上升到下一期的240,而同期美國的物價指數更是漲至320。很顯然,兩國的物價水平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基期匯率2$/£已不再符合兩國貨幣之間新形成的購買力對比關系,因此必須按兩國物價的相對變化對基期匯率作出調整,以重新確定新的均衡匯率:
×2$/£=2.66$/£………(2-2-31)
2.3.3 利率因素
(1)利率與匯率決定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也就是獲得資金使用的代價或者讓渡資金使用的收益。利率的高低代表了一國金融資產對外的吸引力,會直接引起國際間套利資本的流動,並導致匯率的波動。通常,利率的變動首先會影響到本國貨幣的供需平衡,從而影響匯率水平。當一國貨幣資金的利率相對提高時,使用本國貨幣的資金成本相對上升,這使得在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同時,當利率相對提高時,讓渡資金的收益相對會上升,這會吸引外資內流,使得外匯市場上外國貨幣的供應增加。這樣從兩個方面,本國利率的相對上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該國貨幣的匯率會貶值。
考察利率因素,依然要考察兩國貨幣的不同利率,也就是相對利率。如果一國利率上升,但別國也同幅度上升,則匯率一般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一國利率雖有上升,但別國利率上升更快,則該國利率相對來說反而下降了,其匯率也會趨於下跌。另外,利率的變化對資本在國際間流動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匯率預期變動的因素,只有當外國利率加匯率的預期變動率之和大於本國利率時,把資金移往外國才會有利可圖,這便是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十分著名的國際資金套買活動的「利率平價理論」。
最後,一國利率變化對匯率的影響還可通過貿易項目發生作用。當該國利率提高時,意味著國內居民消費的機會成本提高,導致消費需求下降,同時也意味資金利用成本上升,國內投資需求也下降,這樣,國內有效需求總水平下降會使出口擴大,進口縮減,從而增加該國的外匯供給,減少其外匯需求,使其貨幣匯率升值。不過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利率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是短期的,一國僅靠高利率來維持匯率堅挺,其效果是有限的,因為這很容易引起匯率的高估,而匯率高估一旦被市場投資者投機者所認識,很可能產生更嚴重的本國貨幣貶值風潮。例如,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里根入主白宮以後,為了緩和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復甦,採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大幅度提高利率,其結果使美元在 20世紀 80 年代上半期持續上揚,但是 1985 年,伴隨美國經濟的不景氣,美元高估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從而引發了 1985 年秋天美元開始大幅度貶值的風潮。
2.3.4 經濟增長率的差異因素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若一國實際經濟增長率相對別國來說上升較快,其國民收入增加也較快,會使該國增加對外國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果會使該國對外匯的需求相對於其可得到的外匯供給來說趨於增加,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不過在這里注意兩種特殊情形:一是對於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經濟增長是由於出口增加而推動的,那麼經濟較快增長伴隨著出口的高速增長,此時出口增加往往超過進口增加,其匯率不跌反而上升;二是如果國內外投資者把該國經濟增長率較高看成是經濟前景看好、資本收益率提高的反映,那麼就可能擴大對該國的投資,以至抵消經常項目的赤字,這時,該國匯率亦可能不是下跌而是上升。我國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情況,自 2005 年 7 月份人民幣小幅升值以來中國一直面臨著更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
2.3.5 財政收支狀況因素
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常常也被作為該國貨幣匯率預測的主要指標。當一國出現財政赤字,其貨幣匯率(浮動匯率制度下)是上浮還是下浮主要取決於該國政府所選擇的彌補財政赤字的措施。一般來說,為彌補財政赤字一國政府可採取四種措施:一是通過提高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如果這樣,會降低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從而個人消費需求減少,同時稅率提高會降低企業投資利潤率而導致投資積極性下降,投資需求減少,導致資本品、消費品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進而導致匯率升值;二是減少政府公共支出,這樣會通過乘數效應使該國國民收入減少,減少進口需求,促使匯率升值;三是增發貨幣,這樣將引發通貨膨脹,由前所述,將導致該國貨幣匯率貶值;四是發行國債,從長期看這將導致更大幅度的物價上漲,也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在這四種措施中,各國政府比較有可能選擇的是後兩種,尤其是最後一種,因為發行國債最不容易在本國居民中帶來對抗情緒,相反由於國債素有「金邊債券」之稱,收益高,風險低,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較好的投資機會,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因此在各國財政出現赤字時,其貨幣匯率往往是看貶的。
2.3.6 外匯儲備因素
一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外匯儲備充足與否反映了該國干預外匯市場和維持匯價穩定的能力大小,因而外匯儲備的高低對該國貨幣穩定起主要作用。外匯儲備太少,往往會影響外匯市場對該國貨幣穩定的信心,從而引發貶值;相反外匯儲備充足,往往該國貨幣匯率也較堅挺。例如:1995 年 3 月到 4 月中旬國際外匯市場爆發美元危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柯林頓政府為緩和墨西哥金融危機動用了 200 億美元的總統外匯平準基金,動搖了外匯市場對美國政府幹預外匯市場能力的信心。
2.3.7 相對勞動生產率差異因素
這一點,可以從「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中體現出來。「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的理論內核就可以概括為:如果一價定律成立於兩國的貿易品部門、工資跨部門均等化成立於本國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則兩國間兩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的偏差會引致兩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出現偏差,進而導致均衡匯率的變化。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一國內部發揮作用,使本國兩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的變動引致本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變動發生變化。在一價定律的作用下,理性的貿易品部門的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基本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面對理性的勞動者,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引起本部門勞動者工資的提高。從另一方面看,在國內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的假設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勞動者,必然會由工資低的部門流向工資高的部門,勞動稀缺性假定迫使非貿易品部門的廠商提高本部門的工資水平,非貿易品部門的價格隨之提高,全社會價格水平呈現結構性變化和系統性提升。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在國際間發揮作用,兩國兩部門相對生產率變化引致兩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並導致均衡實際匯率和均衡匯率變化。兩國兩部門相對生產率的變化,會引致兩國非貿易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以及兩國價格總水平發生結構性變化,由於這種變化是在假定非貿易品部門的價格水平等於工資水平的前提下考察的,所以兩國的價格總水平變化對應於兩國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化,兩國人均收入水平變化與購買力平價和均衡匯率比率之間的增函數關系,將引致均衡實際匯率和均衡匯率呈現反方向變化,以及以均衡匯率為基準衡量的實際匯率水平同方向的變化。
2.3.8 其它影響因素
(1)心理預期因素
在外匯市場上,人們買進還是賣出某種貨幣,同交易者對今後情況的看法有很大關系。當交易者預期某種貨幣的匯率在今後可能下跌時,他們為了避免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便會大量地拋出這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料某種貨幣今後可能上漲時,則會大量地買進這種貨幣。國際間一些外匯專家甚至認為,外匯交易者對某種貨幣的預期心理現在已是決定這種貨幣市場匯率變動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在這種預期心理的支配下,轉瞬之間就會誘發資金的大規模運動。由於外匯交易者預期心理的形成大體上取決於一國的經濟增長率、貨幣供應量、利率、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的狀況、政府經濟改革、國際政治形勢及一些突發事件等很復雜的因素。因此,預期心理不但對匯率的變動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帶有捉摸不定、十分易變的特點。
(2)信息因素
現代外匯市場由於通訊設施高度發達,各國金融市場的緊密聯接和交易技術的日益完善,已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因此,市場上出現的任何微小的盈利機會,都會立刻引起資金大規模的國際移動,因而會迅速使這種盈利機會歸於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誰最先獲得有關能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和預期心理的「新聞」或信息,誰就有可能趁其他市場參加者尚未了解實情之前立即做出反應從而獲得盈利。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預期心理對匯率具有很大影響的情況下,外匯市場對政府所公布的「新聞」的反應,也不僅取決於這些「新聞」本身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更主要取決於它是否在預料之中,或者是「好於」還是「壞於」所預料的情況。總之,信息因素在外匯市場日趨發達的情況下,對匯率變動已具有相當微妙而強烈的影響。
(3)政府幹預因素
匯率波動對一國經濟會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各國政府(央行)為穩定外匯市場,維護經濟的健康發展,經常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干預的途徑主要有四種:①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買進或賣出外匯;②調整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③在國際范圍內發表表態性言論以影響市場心理;④與其他國家聯合,進行直接干預或通過政策協調進行間接干預等。這種干預有時規模和聲勢很大,往往幾天內就有可能向市場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當然相比較目前交易規模超過 1.2 萬億美元的外匯市場來說,這還僅僅是杯水車薪,但在某種程度上,政府幹預尤其是國際聯合干預可影響整個市場的心理預期,進而使匯率走勢發生逆轉。因此,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匯率的長期趨勢,但在不少情況下,它對匯率的短期波動有很大影響。
按在干預匯市時是否同時採取其它金融政策,央行的干預一般被劃分為沖銷式和非沖銷式干預。非沖銷式干預就是指中央銀行在干預外匯市場時不採取其他金融政策與之配合,即不改變因外匯干預而造成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反之,沖銷式干預就是指中央銀行在干預外匯市場的同時,採取其他金融政策工具與之配合,例如在公開市場上進行逆向操作,以改變因外匯干預而造成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一般來說,由於非沖銷式干預直接改變了貨幣供應量,從而有可能改變利率以及其他經濟變數,所以它對匯率的影響是比較持久的,但會導致國內其他經濟變數的變動,干擾國內金融政策目標的實現;沖銷式干預由於基本上不改變貨幣供應量,從而也很難引起利率的變化,所以它對匯率的影響是比較小的,但它不會干擾國內金融的其他政策目標的實現,不會犧牲宏觀經濟的穩定性。
以上各個因素是基於理論分析的結果,或是說是在國際收支理論、匯率決定理論以及其它經濟理論分析基礎之上得出的結論,而且為西方匯率理論所檢驗。但是,這些影響因素對人民幣均衡匯率決定是否同樣適用,其適用型如何,影響程度如何,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加以檢驗。同時,這些因素在實際實證研究中可轉化性,即能否找到名義變數向實際變數轉化的路徑,也是這些因素能否納入到實際研究中一個該考慮的問題

2、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經濟處於通貨膨脹又國際收支赤字的狀況下,政府該採取什麼政策措施

(1)可以採取松的財政政策。削減稅收和調整公共支出,即為松的財政政策,其目的是保持工商企業的活動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2)實行高利率即緊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應,目的是壓縮通脹,穩定國內物價,使大量的短期國際游資源源湧入,改善國際收,也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

3、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4、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手段和政策措施

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有哪些?

國際收支的自動調整機制雖然有其優點,但它們只能在某些條件或經濟環境下才會發生作用,而且作用的程度和效果無法保證,所需要的過程也比較長。因此,當國際收支出現失衡時,一國當局往往不能完全依靠經濟體系的自動調整機制來使國際收支恢復均衡,而需要主動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為方便起見,我們下面主要以國際收支赤字為例來說明一國政府的政策選擇。對於國際收支盈餘,則可以反過來敘述。
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時,政府面臨著三個層次的政策選擇。首先他們必須決定是通過融資來彌補國際收支赤字,還是通過調整來消除赤字,或是尋求彌補與調整的某種適當的組合。前者是指當局通過借款或動用外匯儲備向外匯市場提供外匯,以彌補外匯市場的供求缺口;後者是指當局通過各種調整政策來消除外匯市場的供求缺口。其次,如果確定用調整手段,則在確定調整程度後,當局必須決定是用支出變更政策還是使用支出轉換政策來達到增加外匯收入,減少外匯支出的目的。前者是指改變支出的水平,後者是指改變支出的結構,即改變支出在外國產品與本國產品之間的比重。再次,轉換政策可以通過貶值或貿易政策
得以實現,即通過提高外幣的價格來誘使進口數量的減少,出口數量的增加,或通過外匯管制和進口配額等來直接限制進口的數量,通過出口補貼、出口退稅等措施來獎勵出口。因此,一國在實施支出轉換時,還必須在這兩類手段之間進行權衡。
(1)外匯緩沖政策
指一國運用官方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籌借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需求或供給。通過這一政策來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是一種既簡便又有益的作法。它能夠使本幣匯率免受暫時性失衡所造成的無謂波動,有利於本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順利進行。然而,一國官方儲備規模畢竟是有限的,因此不能完全依靠這種資金融通的辦法來彌補那些巨額的、長期的國際收支赤字。否則將遭致外匯儲備的枯竭或外債的大量累積,對於赤字問題的解決還是無濟於事。當那些長期性國際收支赤字出現時,調整政策的實施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調整期間,適當地運用這一政策來作為輔助手段,放慢調整速度,就可以為調整創造寬松的環境,使國內經濟避免因調整過猛所帶來的難以承受的震動。
(2)財政和貨幣政策 .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赤字而需要進行調整時,當局可以實行緊縮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供採用的措施主要是減少財政支出和提高稅率,在貨幣政策方面,當局可以調高再貼現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或在公開市場賣出政府債券,等等。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可以通過三個渠道來影響國際收支:第一,它通過乘數效應減少國民收入,由此造成本國居民商品和勞務支出的下降。只要它能夠降低本國的進口支出,就可以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這一收入效應的作用大小顯然取決於一國邊際進口傾向的大小。第二,它通過誘發國內生產的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的價格下降,提高本國貿易品部門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刺激國外居民將需求轉向本國出口品,也刺激國內居民需求從進口品轉向進口替代品,從而獲得增加出口,減少進口的效果。這一相對價格效應的大小取決於進出口供求彈性。第三,緊紹性貨幣政策還會通過本國利息率的上升,吸引國外資金流人的增加,本國資金流出的減少改善資本賬戶收支。這一利率效應的大小取決於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與國內外資產的替代性高低。
然而,這類政策的局限性在於,國際收支的改善是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的,往往與國內經濟目標發生沖突。緊縮性政策在減少進口支出的同時也抑制了本國居民對國內產品的需求,由此會導致失業和生產能力過剩。如果所造成的負擔主要落在投資上,還會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因此,特別在本國經濟業已不振,失業已經嚴重的情況下,國際收支赤字的出現,常常使當局的宏觀經濟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泥潭。只有在國際收支赤字是因總需求大於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總供給引起的情況下,採取緊縮性經濟政策才不至於犧牲國內經濟目標。因此,這類政策適宜於用來糾正國際收支的周期性赤字。
(3)匯率政策
指運用匯率的變動來消除國際收支赤字。一國通過匯率的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的效果,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①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大於1。②本國現有生產能力是否獲得充分的利用,這是因為貶值後的需求轉換還需要依靠本國貿易品(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部門供給的增加來滿足。③貶值所帶來的本國貿易品與非貿易品(包括勞動)的較高相對價格之差是否能維持較長的一段時期。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貿易品供給的增加主要依靠生產資源從非貿易品部門釋放出來;匯率貶值所引起的國內物價上漲,是否能為社會承受,也是匯率貶值政策實施時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在經濟處於滿負荷運行狀態的情況下,匯
率貶值政策必須結合緊縮性政策來實施,否則將遭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且不易收效。
(4)直接管制
實行貶值政策和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來糾正國際收支的長期性失衡,必須通過市場機制才能發揮作用,而且還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對於結構性變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以上政策實施也都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尤其在出現國際收支結構赤字的情況下,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對國際經濟交易採取直接干預辦法,即實行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政策。從實施的性質來看,直接管制的措施有數量性管制措施和價格性管制措施之分。前者主要針對進口來實施,包括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制、外匯管制等各種進口非關稅壁壘。後者既可用於減少進口支出,主要指進口關稅,也可用來增加出口收入,如出口補貼、出口退稅、外匯留成、出口信貸優惠等。從實施的效果來看,數量性管制措施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削減進口支出,立竿見影,而價格性管制措施的作用渠道則基本上同於匯率政策。
直接管制和匯率貶值同屬支出轉換政策,但前者屬於擇類性控制工具,而後者屬於全面性控制工具。其實施通常能使改善國際收支收到非常迅速的效果。直接管制措施的特點是比較靈活,可國可以對維持生產和生活水平所必需的中間產品和消費品進口、擴大生產能力所需的資本品(機器設備等)進口不實行限制,或者限製程度輕一些,而對奢侈品進口則嚴加控制,同時在出口方面可以重點獎勵重要的或非傳統的產品生產和出口。因此,適當地運用直接管制措施,可以在糾正國際收支赤字的同時不影響整個經濟局勢。但是,採用這種調整政策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僅僅是變顯性赤字為隱性赤字。一旦予以取消,除非經濟結構相應得到改善,否則國際收支赤字仍然會重新出現,因此許多國家採用直接管制措施,主要是用以配合產業政策的實施。再者,直接管制還十分容易引起貿易夥伴國的報復。一旦對方國家也實行相應的報復性措施,往往導致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戰」,使原先實行直接管制措施的國家前功盡棄。另外,實行直接管制,也容易造成本國產品生產的效率低下,對外競爭能力不振,引起官僚作風和賄賂風氣的興起。因此,西方國家對採用這項措施一般比較謹慎。

5、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是怎樣的

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匯率升值,並且國際收支順差特別大的情況下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順差對國內通貨的影響只在於順差部分引起的(當然也包括順差部分通過銀行放大之後造成更多的通貨);浮動利率下,從而導致國內通貨減少。如果是浮動匯率,通過匯率的調整,可以達到國內通貨均衡;如果是固定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