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全球化企業扮演什麼角色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企業扮演什麼角色

發布時間: 2023-05-30 12:01:51

1、第三次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各自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 信息控制技術 革命。信息技術的極大發展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整體,信息的通達度大大提高,它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極大推動力。
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Firms),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並從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大型企業。跨國公司主要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跨國公司則是新技術的最早使用者和推行者。他們將這些新技術新產品銷售推廣到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扮演了連接者和行動者的角色。可以說他們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實踐者。

2、企業全球化,國際化,多國化,跨國化階段有什麼不同表現,分別舉例適合這4個階段的公司

跨國化、多國化、國際化、全球化階段是企業發展的四個等級階段。
跨國化階段的企業也可以成為地區存在性企業,即利用本土優勢向外輸出產品,其跨國目的主要為了爭取目的地市場,主要表現為市場導向性,市場的存在是企業活動的全部業務的核心,這種企業形態出現最早在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多國化階段的企業可以成為地區發展性企業,本土優勢的影響力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貨幣資本的約束力,企業本部對市場的控制力加強,同時市場的主要操作者是該企業的買辦或代理人,企業通過對市場消費的約束攫取利潤,其主要表現是輸出商品擁有技術代差,並可以用雄厚的資本地控制使原料輸出和勞務輸出極為廉價,這種企業形態形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要區別於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兩者名稱雖然相似,但企業生產方式和收入方式卻大相近庭,同時需要解釋的是雖然英帝國後來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但是形態方式依然是多個地區的組成而不是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國際化階段的企業則成為全球挑戰性企業,是完全脫離地區化的新形態,企業本身利潤的來源不在完全依靠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的差距來實現,商品輸出地的消費形態也煥然一新,企業極度重視技術優勢,市場也從和企業的約束關系轉變為控制關系,即消費者對生產者輸出的商品有一種趨之若鶩的心理,金融資本的輸出也從對地區約束行為轉變為引導行為,因為此時企業商品附加值極高,就需要有富裕的消費群體來購買,企業本部對各地區分支企業的能力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所以,這一階段企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具有壟斷性,這種典型的企業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當然類似的後繼者也不計其數,但是作為現代互相協作的國際化生產方式,它無疑是開山鼻祖。
全球化階段的企業就可以稱為全球控制性企業,是國際化企業發展的成熟表現,企業完全脫離了對市場和資本的依賴,因為這是企業輸出的產品開始向消費者的必需品回歸,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開始脫離個價格因素,從而導向技術因素和服務因素。所以,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高端技術和人力資源。全球化這個概念是上世界七十年代最早在美國提出的,在當時布雷斯頓森林體系面臨奔潰的大背景下,各個壟斷企業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開始尋找可以擺脫高成本的生產體制。電子產品的出現衍生了人類知識產權的觀念,企業的發展也出現了改天換日的變化,地區之間的協作,演變成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同銷售。所以,全球化企業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一體化體制,這個概念有些抽象,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它的價值,即全人類全部與其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這種企業的代表就是當今的Microsoft微軟公司。
綜上所述,從時間和空間上企業發展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但是始終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利益最大化。在當今南北兩極分化的時代,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模式依然可以看見歷史再現的影子。企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其生產體制相適應,而不是盲目跟風,所以說,三年的工廠,十年的公司,百年的企業,是有道理的。
北京律師團 楊皓
2013年1月1日

3、跪求以 「製造全球化」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你如何看待它對於工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為題目的論文 著急

二、世界製造業全球化的現狀與趨勢

(一)製造業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經濟中,跨國公司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8年公布的數據,1997年全球共有跨國公司4.5萬家,其子公司25萬家,平均一個公司擁有國外子公司5.5家。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生產總值的40%—50%,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產品研究和開發的80%—90%,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中,由世界權威性財經雜志美國(財富)每年評出的全球500強,雖然在數量上只佔跨國公司總數的1%左右,但其銷售額卻佔全部跨國公司總銷售額的90%。並且從行業集中度和其生產經營與其他跨國公司的相關性等經濟指標來看,全球500強都有極強的代表性。

在全球大型跨國公司中,製造業無論從企業數量、經營規模,還是利潤額等指標來看,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綜合500強中製造業跨國企業達230家左右,1995年以後製造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從500強前10名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幾年全球500強的前10名企業,1994年製造業企業有4家,1995年、1996年均佔到5家,1998年上升為6家。製造業企業規模擴大,在前 10名中的數量繼續保持在6家。並且,從1996年開始製造業企業一直占據前2位。而根據美國《商業周刊》資料,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的前10名中,屬於製造業及與製造業密切相關的公司佔了9家,其中美國佔了7家。

(二)製造業全球化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傳統的製造業全球化方式有:一是以母國為生產基地,將產品銷往其它國家;二是在海外投資建立生產製造基地,在國外製造產品,銷售給東道國或其它國家。其特點是:自己擁有生產製造設施與技術,產品完全由自己製造;在資源的利用上,僅限於利用東道國的原材料、人員或資金等。

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由於信息技術革命,管理思想與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在跨國公司,特別是製造業跨國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與發揮,並將成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發展下去。這種變化的主要特徵是:廣泛利用別國的生產設施與技術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擁有生產設施與製造技術的所有權的情況下,製造出最終產品,並進行全球銷售。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製造業公司掌握產品設計、關鍵技術,授權國外生產廠商按其要求生產產品,自己則在全球建立營銷網路,進行產品的廣告宣傳與銷售及提供售後服務。如耐克公司的耐克牌運動鞋就採用這種方式。

二是製造業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建立零部件的加工製造網路,自己負責產品的總裝與營銷。如波音747飛機,含有約450萬個零部件,來自近10個國家,1000多家大企業,15000多家小企業。英國裝配的汽車,發電機來自瑞典,控制設備來自德國,底盤、彈簧來自美國,車身來自義大利。

(三)製造業的跨國轉移趨勢與特點  

製造業跨國轉移不是指具體的某個企業行為,而是不同國家間製造業產業結構、性質的變化與傳遞。促使跨國轉移的因素有: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國家政策、社會壓力等。製造業的跨國轉移總趨勢是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或由技術領先國向其他國家擴散。一方面,就傳統勞動或資源密集型製造業而言,由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其成本優勢喪失,迫使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紛紛移向發展中國家,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本優勢,將發展中國家作為其生產基地,本國總部則負責全球經營。同時,由於發達國家企業面臨來自環境保護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加,也迫使其將對環境具有較大負面影響的資源與勞動密集型傳統製造業移向發展中國家,實行污染轉移。另一方面,由於製造業從總體上來說利潤呈遞減趨勢,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則呈利潤遞增趨勢,跨國製造業公司出於追逐利潤的需要,紛紛調整其戰略,將競爭重點從產品製造轉向客戶服務。如通用電器(GE)明確提出要把GE由製造業公司轉變為服務業公司,並已經進行了戰略調整,其服務業已由1980年的15%達到了1990年的67%,製造業則轉移或外包。這種跨國公司戰略結構的調整,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製造業的跨國轉移。

以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為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製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1980年至1990年10年間,美國對印度直接投資的90.8%、對台灣直接投資的75.1%、對新加坡直接投資的66.6%、對菲律賓直接投資的75.1%都投向了製造業。另外,技術資本及知識密集型製造業在發達國家之間的跨國轉移、互相滲透也呈加強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製造業技術領先,資本實力雄厚,易於在彼此之間找到技術與資本的優勢互補。

(四)製造業的跨國購並加劇

根據聯合國《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年發生了12500件購並案,總額達1.6萬億美元,創下了企業購並的歷史最高記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500強的排行陣容。

這些購並中,製造業間的購並引入注目。購並也不再一味強調對抗和競爭,強強聯合成為他們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這是製造業全球化過程中大公司謀求生存發展的一大特點。

在石油化工業,1999年「全球1000"家公司中排名第10位的英美石油公司是由英國石油公司 (BP)在1998年8月出資550億美元買下美國石油公司(AMOCO)成立的。這次購並引發了石油業的購並浪潮。緊接著埃克森公司兼並了美孚公司,道達爾吞並了菲納公司,英國石油一阿莫科公司又吸收了美國的阿爾科公(ALCOA),成為僅次於埃克森和殼牌的第三家石油公司。在汽車製造業,1998年9月克萊斯勒公司與賓士公司合並;2000年瑞典沃爾沃公司在斯得哥爾摩宣布,該公司將購並法國雷諾卡車製造公司,組建世界第二大載重卡車製造公司。這些購並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

以高技術為內涵的行業來自技術創新的威脅,也使跨國公司走上了聯合之路,以形成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製造業大企業間的戰略購並導致了製造業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製造業全球化競爭格局出現了協作型競爭的局面。

(五)製造業的技術研究與開發全球化合作趨勢加強

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對傳統製造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同時,也造就了高新技術製造業的形成、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風險高、產品生命周期短、市場前景較難把握等特點,在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過程中,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一種產品還未推向市場,就有可能被別人更先進的技術與產品所替代,慘遭被扼殺在襁褓中的厄運。為提高技術的生命周期,減少風險,提高競爭力,製造業跨國公司已經逐漸加強了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國的矽谷地區,30%的研究與開發工作是在日本與歐洲進行,90%的組裝工作是在第三世界進行的。

發展中國家也積極參與了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合作,通過全球化合作可以使企業發現「盲點」,避免在國內開發一些國外已經相當成熟的產品,推動企業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使企業站在全球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對世界技術發展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使技術開發和引進的層次更高。如杭州新利電子有限公司1994年在美國矽谷設立研發機構——美國新利技術有限公司,通過矽谷的研發機構,新利公司不僅成功地找到了新的技術和值得開發的產品,而且與IBM、微軟、CA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提供資料供你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全球價值鏈中企業的角色定位

全球價值鏈中企業的角色定位:

(1)領先企業

(2)一級供應商

(3)其他層級供應商

(4)合同製造商

全球價值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於經濟全球化而形成創新機制,指的是為實現商品或服務的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的網胡液絡,涉及從研發到最終消費和回收褲陪物處理的整個過程。

全球價值鏈曾經在2007年亂燃美國次貸危機之前經歷了約10年的黃金發展期,而如今,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動的背景下,全球價值鏈又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

5、全球化背景下,一個成功的全球化企業,應該具備哪些獨特的技能和視野?

國際化戰略的代際研究與影響力初探。
未來的全球領先企業將是使命驅動,願景引領,有清晰的戰略、強大的文化和扎實的管理的全能型選手,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多方面提升企業能力,從而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
對比世界各國的全球化歷程,成功的跨國企業大多具有完善的內部管理和先進的全球化意識文化,下到流程制度,上到組織文化,都積極調整和適應著全球變化的浪潮,而失敗或沒能將成功持續下去的企業,往往缺乏成熟的管理以及包容的文化去靈活高效地適時復雜多變的全球環境,從而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失利。

6、全球化生產對企業的意義都有哪些內容?

全球化生產對於企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1、集中優勢資源以加強核心競爭力。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面臨相當大的競爭壓力,如果同時從事價值鏈生產的所有環節,那麼每個環節都有無數的對手與之競爭,這時該企業要維持全面競爭優勢就可能顯得力不從心,而且投入成本也十分高,而進行全球化生產則不同。在全球化生產中,企業只是從事價值鏈的某個或少數環節,走專業化道路,從而可以集中優勢資源以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比如,宜家(IKEA)在家居產品的價值鏈生產過程中,只負責產品的設計和銷售,而生產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製造外包(OEM)。通過價值鏈上的分工,宜家充分發揮了自身研發和營銷優勢,從而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效益和利潤,目前宜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美國戴爾公司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戴爾公司把自己非常有限的資源集中於一個特定的領域,即按照客戶的特定需求,為客戶最快地提供定製系統的解決方案,而把生產、運送和售後服務等業務外包給專業公司去完成,並與他們建立起戰略聯盟關系。這樣,戴爾公司就能在短期內,迅速地成長為全球PC市場的最大供應商。
2、提高靈活性和抗風險能力。由於走專業化道路,進行全球化生產的每個企業只經營產品價值鏈的部分環節,它可以與多個企業進行價值鏈對接,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風險,或者說分散風險。比如從事設計開發的企業A,可以在眾多的加工製造企業中選擇與之合作的夥伴,於是,它抗風險的能力比自己同時從事加工製造時大為增強。同樣,加工製造企業B,也可以在眾多從事設計開發的企業中選擇與之合作的夥伴。同時,在共同完成一條價值鏈生產的不同企業之間,往往有著協作夥伴關系,這樣企業直接進入市場的機會減少,從而遭受市場風險的可能性也就降低。特別是對於加工製造企業來說,由於是根據需求確定生產,而不是按照企業的主觀願望決定生產,這有利於減少生產過剩。
3、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對於共同完成價值鏈生產的企業來說,他們之間形成設計開發、加工製造、市場銷售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協作或合作,從而超越了直接的市場交易,於是市場交易的成本就大為減少。同時,全球化生產也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定義,產業集群是指企業集中於一種或數種產業,得益於由競爭者、買方和供方組成的網路協作關系。一些國家在一個地區或全國范圍,形成了特殊的產業集群,如芬蘭以諾基亞為核心的電訊設備產業集群,美國以英特爾和微軟等為核心的電腦產業集群。產業集群也超越了直接市場交易,減少了市場交易的成本。
所謂全球化生產,指的是某一產品價值鏈由不同國家的不同企業共同生產完成。這時,生產的國家邊界被突破,生產的企業邊界也被突破,企業內部的生產經營行為延伸到其他企業。在生產經營分工的基礎上,企業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各自從事同一產品價值鏈不同部分的生產。某一產品的價值鏈由設計開發、加工製造和營銷三個部分組成,其中設計開發由企業A在國家A或跨國家完成,加工製造由企業B在國家B或跨國家完成,營銷則由企業C在國家C或跨國家完成,他們共同完成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有時候,產品的設計開發與營銷均由同一家企業完成,但產品的設計開發、加工製造和營銷必定不是由同一家企業完成,否則就不是全球化生產。目前進行全球化生產的跨國公司相當多數是負責產品的設計開發與營銷,而不進行加工製造。

7、企業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作為社會人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企業即是經濟人,又是社會人。

企業社會責任的八個方面
明禮誠信
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
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誠信缺失正在破壞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由於企業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隨時可見,消費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損失每年在2500―2700億元,佔GDP比重的3-3.5%。很多企業因商品造假的干擾和打假難度過大,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岌岌可危。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起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社會責任。
科學發展
企業的任務是發展和贏利,並擔負著增加稅收和國家發展的使命。企業必須承擔起發展的責任,搞好經濟發展,要以發展為中心,以發展為前提,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納稅份額,完成納稅任務,為國家發展做出大貢獻。但是這個發展觀必須是科學的,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也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更不能只顧自身,而不顧友鄰。所以無論哪個企業,都要高度重視在「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並要下決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響應中央號召,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保證經濟的運行安全。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持續,再翻兩番的目標才能實現。
保護環境
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異惡化,
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文化建設
醫療衛生,公共教育與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公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脫除貧困、走向富強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醫療衛生工作不僅影響全民族的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勞力資源的供應保障。文化建設則可以通過休閑娛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我們的國家,由於前一個時期對這些方面投入較少,欠債較多、存在問題比較嚴重。而公共產品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固然是國家的責任,但在國家對這些方面的扶植困難、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分出一些財力和精力擔當起發展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責任。
發展慈善事業
雖然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還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農村的困難就更為繁重,更有一些窮人需要扶貧濟困。這些責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業為國分憂,參於社會的扶貧濟困。為了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我們的廣大企業,更應該重視扶貧濟困,更好承擔起扶貧濟困的責任。
保護職工健康
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健康和確保職工的工作與收入待遇,這不僅關繫到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關繫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為了應對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也為了使中央關於「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們的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和確保護工待遇的責任。作為企業要堅決作好尊紀守法,愛護企業的員工,搞好勞動保護,不斷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和保證按時發放。企業要多與員工溝通,多為員工著想。
發展科技
當前,就總的情況看,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較差的,資源投入產出率也十分低。為解決效益低下問題,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降低煤、電、油、運的消耗,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盡快改變技術落後狀況,實行了拿來主義,使經濟發展走了捷徑。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引進風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嚴重,很多工廠幾乎都成了外國生產線的博覽會,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確沒有引起注意。因此,企業要高度重視引進技術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發,加大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努力做到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

(1)企業對政府的責任。
在現代社會,政府越來越演變為社會的服務機構,扮演著為公民和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和實施社會公正的角色。在這種制度框架下,要求企業扮演好社會公民的角色,自覺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和義務,並接受政府的監督和依法干預。
(2)企業對股東的責任。
現代社會,股東隊伍越來越龐大,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企業與股東的關系逐漸具有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性質,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也具有了社會性。首先,企業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對股東的資金安全和收益負責,力爭給股東以豐厚的投資回報。其次,企業有責任向股東提供真實、可靠的經營和投資方面的信息,不得欺騙投資者。
(3)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藉助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作為通過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獲取利潤的組織,提供物美價廉、安全、舒適、耐用的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企業的天職,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對提供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承擔責任,履行對消費者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的承諾,不得欺詐消費者和謀取暴利,在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方面自覺接受政府和公眾的監督。
(4)企業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於內部利益相關者問題。企業必須以相當大的注意力來考慮雇員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勞動者的權利問題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及各社會團體的普遍重視。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的牛仔褲製造商Levi-Strauss在類似監獄一般的工作條件下使用年輕女工的事實被曝光後,為了挽救其形象,推出了第一份公司社會責任守則,隨之一些跨國公司為了應對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也紛紛效仿。1997年,長期從事社會與環境保護的非政府組織經濟優先委員會(CEP)成立認可委員會(CE2PA),2001年更名為社會責任國際(SAI),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公約》、《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公約制定了全球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准,即SA8000標准及其認證體系(2001年修訂)。
(5)企業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實踐證明,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給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災害性的影響。企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環境革命改變了企業對待環境的態度——從矢口否認對環境的破壞轉為承擔起不再危害環境的責任,進而希望對環境施加積極的影響。然而,環境日漸好轉的情況僅僅發生在發達國家,整個人類並未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在於新興國家人口和經濟的飛速增長。雖然這些政治和社會問題超出了任何一個企業的管轄和能力范圍,但是集資源、技術、全球影響以及可持續發展動機於一身的組織又只有企業,所以企業應當承擔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這個重任,進而利用這個歷史性轉型實現自身的發展。
(6)企業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就是回饋社區,比如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的公益事業提供慈善捐助,向社區公開企業經營的有關信息等等。有社會責任的企業意識到通過適當的方式把利潤中的一部分回報給所在社區是其應盡的義務。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師孔茨和韋里克認為,企業必須同其所在的社會環境進行聯系,對社會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反應,成為社區活動的積極參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