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共贏。根據查詢光明網傳媒官方得知,推裂戚祥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肆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仔旅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2、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世界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大環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世界的內在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候,以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時代主題為大背景,世界經濟諸主要趨勢呈現為新的發展狀況,這些趨勢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邁向21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圖景。
1.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需要說明的是: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兩種體制斗爭的形式已經由冷戰時代劍拔弩張激烈對抗轉向後冷戰時代的發展之爭。全球化導致的資本主義蔓延同時意味著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固有矛盾的傳播,由此造成的無序與混亂必將成為人類尋求更理想社會制度的現實基礎。而社會主義強調公有制為基礎,強調按勞分配,它所倡導的平等、效率、反對剝削與壓迫的理念不會因為具體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事實證明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非西方社會力量強大,「資本主義中心論」正在遭到來自各方的挑戰,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的觀念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既然雙方交鋒不會完結,也就不能把全球化簡單地看作資本主義一元化的過程。供參考。
3、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什麼的方向發展
中國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置。
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
4、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如何?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國際通信,以及上述內容帶來的國際人口遷移,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企業生產由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分工,進而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組合配置,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過程和狀態。
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全球一體化;
(2)經濟全球化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
(3)經濟全球化目前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存在多種不對稱結構的。
我們一般認為:科技革命出現後,經濟全球化將迎來發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貿易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後投資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金融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體表現有:
(1)貿易全球化
(2)生產與投資全球化
(3)金融與資本流動全球化
(4)人力資源流動全球化
(5)國際經濟組織全球化
(6)國際經濟規則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積極影響:
(1)各國均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貿易收益
(2)各國都能夠參加更合適的國際分工
(3)各國的金融業都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4)高素質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適的崗位
(5)國際經濟組織能夠更好地為各國服務
(6)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機會通過經濟全球化崛起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消極影響:
(1)各國國際貿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國的產業結構趨向單一化,抗風險能力降低,且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產業結構單一化而出現環境污染問題;
(3)若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其沖擊將遍及全球;
(4)發展中國家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5)國際經濟組織在處理貿易摩擦時不公平、不公正的態度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礙有:
(1)貿易失衡引起的貿易糾紛、甚至是貿易戰;
(2)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大量不穩定因素;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大量經濟與政治問題;
(4)各國經濟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穩定性與風險;
(5)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國內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減弱;
(6)各國對於國際經濟規則、規范仍然有不同的觀點沖突;
5、為什麼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向更開放,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所以說我們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6、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經濟進入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也向信息化、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引領經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設備與技術的普及,網路設施的大眾化,國家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信息的競爭。盡管網路經濟並非萬能,但是有「小超人」之稱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提出:「面對這一全新的經濟大潮,動作快的人會打敗動作慢的人,動作慢的人會打敗根本不動作的人」。奧斯特羅姆·莫勒(2003)在《全球化危機?》中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明天的沖突將發生於爭奪信息公路的控制權,也就是使用信息公路的定價權。把電視播發到某地,需要多少錢?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往另外一個地方打電話需要多少錢?未來的競爭很可能決定於哪些企業最先得到信息,或比較准確地說,是哪些企業最快把信息送到需要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選擇集裝箱運輸,由於競爭是激烈的,最早發現新趨勢和聽到新消息的企業可以提供最優價格和最佳的發送保證。如果在信息方面落後,即使有著最好的船隻和最佳的服務的公司也無法取得成功。由此,在經濟學中,「豐度」法則(Law of abundance,一個產品一旦被介紹給大批顧客,就開始對顧客增加價值,最終成為顧客離不開的東西,使得企業能對該產品附加許多服務和其他產品,如手機及對其所附加的各種服務等)取代了「遞增回報率」的老辦法(通過進入更大市場,降低單位成本而獲利)。全球化的網路所提供的信息暢通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技術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2000)提供的30年來世界技術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已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認為,正是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技術加速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第三,高素質人才無國界流動。人是知識與技術的重要載體,是知識與技術的創造者與應用者。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國際人才市場逐步形成,高素質人才依據價值原則進行擇業與創業,國界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天牢,他們要麼跨越國界從事價值創造活動,要麼在一個國度以內,從事著全球化企業的財富創造,企業的競爭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第四,發展中國家改革與開放相互兼容,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利用國際資金與市場發展民族經濟。同時,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技術的領先性和政治地位的優越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必然比發展中國家要佔有的多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在為更多地分享這塊由於經濟全球化而增大的蛋糕而努力,從而避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極世界,改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過時的國際經濟秩序。
第五,各國之間的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相互分割的市場一體化,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過去增強,各國之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區域經濟是相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引,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中國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中韓互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這些都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區域性集團一方面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它成為經濟全球化中區域內各國避免風險的一個穩定因素,例如,歐盟統一貨幣市場就為該區域內成員國避免20世紀末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抵禦作用。當然,區域化只是全球化中的一個進程方面,就全球經濟發展來看,無論是風險的防禦,還是對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和要求,各國之間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第六,資本在全球的流動比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更為明顯。截止到20世紀的最後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這種跨國界的貨幣流量已經達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產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總額的10%(牛文元,2000)。就其形態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過程,而且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和借貸資本的全球化。今天的第三個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基本特點乃是以跨國公司為中心的產業資本全球化。產業資本全球化集中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1年出版的世界投資報告,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雷涯鄰等,2003)(表1-2)。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幾乎達到了全球GDP的50%,是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額的兩倍多。這些數據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外直接投資比國際貿易更重要。
表1-2 1982~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部分指標
(據雷涯鄰等,2003)
以上表格數據包括50多個國家(其中24個為發展中國家),他們流入儲備(inward stock)超過了100億美元,而15年以前,只有17個國家(其中只有7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表1-3和表1-4說明了各個地區在1982~2000年之間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動情況。數據反映了發達國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顯示了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重要性,2000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了2400億美元。當然,投資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的30個東道國吸納了世界大約95%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世界主要的30個投資國佔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的99%,而且,大多數為工業化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急劇增長。美國繼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最近,由於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國際投資商開始將資金投向亞洲。根據2002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雷涯鄰等,2003),10個接受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國家中,有8個是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中國、南非等。這些地區的長期投資前景看好。中國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在過去十多年裡,吸引了大量來自於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表中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吸納者,同時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之一。中國擁有世界近1/4的人口,又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未來前景看好。
表1-3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表1-4 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地區分布 (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