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家的匯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體如下:
(1)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利率,以緊縮經濟,促進擴大出口,減少進口。
(2)通過本國貨幣法定貶值,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匯率,從而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於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減少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3)在進口方面發放進口許可證,憑進口許可證購買所需外匯。
(4)採用進口配額制,對一定時期內進口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加以限制,對超過配額部分不準進口或徵收高關稅或罰款。
(5)進口存款制,是對某些限制進口商品要求進口商預交一定金額的進口存款作為無息存款。有些國家還規定進口方必須獲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出口信貸或提高開出信用證押金等方式限制進口。
(6)在出口方面給予出口信貸、出口補貼,鼓勵出口。
(7)管制資本輸出入。即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時採取一些措施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多實行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多採取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的政策。
(8)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表現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必然上升。此時,中央銀行拋出外匯,阻止匯率繼續上揚;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而引起外匯匯率下跌時,買進外匯,防止匯率繼續下跌。這種外匯買賣活動,在國家不直接規定匯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對匯率起到了緩沖和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對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顯著,而對長期逆差作用不大。因為外匯平準基金數額有限,無法供應長期的外匯市場需求。
2、5政府對匯率變化的干預方式有哪幾種
主要有政策干預和市場干預兩種。政策干預包括放鬆或者收緊貨幣政策,放鬆貨幣政策會加大本國貨幣的貶值壓力,收緊貨幣政策有利於本國貨幣升值。市場干預就是政府直接在市場買入或者賣出本國貨幣。
3、請問,中國是如何將人民幣貶值的呢?
2014年春節之後,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走弱。 人民幣貶值是相對而言,以人民幣對美元為例,100美元現在能兌換667元人民幣,如果人民幣貶值的話,則是100美元可兌換的人民幣變多,可能兌換的是678元。
2014年2月1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大跌91個基點,2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下跌43個基點,至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連續3個交易日持續回調,三日累積下跌154個基點。
(3)政府如何讓匯率貶值擴展資料:
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稱,央行在必要的時候完全有能力通過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來穩定人民幣匯率;近兩日的人民幣匯率波動仍在可控范圍之內,中國沒有發動競爭性貶值的意圖和需要。
新華社發表社評,人民幣匯率短期下行不會引發貨幣戰,中國貨幣當局主觀上沒有動機放任人民幣匯率持續大跌,因為這與中國改革方向、國家利益和信譽背道而馳。
4、當一國貨幣要貶值時,政府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干預?
首先,貨幣走勢疲軟的最基本原因是一個國家經濟形勢不好,例如現在美國的情況,國家會通過一定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來達到促進經濟發展,避免貨幣貶值的目的。通常運用的方法有減息,降低貼現率,降低銀行准備金率三種方法。
從一個角度上講,匯率政策有很多種,完全市場中自由浮動匯率政策的主導因素就是供需,所以如果政府緊急救市,會採取大量用外幣買入本國貨幣的方法,使本國貨幣需求上升而避免貨幣貶值。
簡而言之,利率上升了,存款的就多了,貸款的也少了,市場上飢祥流通的貨幣就少了。
貨幣少了,但是商品的數量不攜逗變,就導致貨幣值錢了,也就是辯肢賣貨幣不再貶值了。供參考。
5、美國政府如何通過美元貶值向其他國家輸入通脹、轉嫁危機的?
只有在固定匯率制下才會出現這種問題。固定匯率制下,美元與黃金掛純譽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匯率只能在上下1%的幅度范圍內變動。如果美國發生通脹,美元貶值,那麼其他國家為了保持對閉褲空美元的固定匯率也只能貶值,貶值的手段只能是買進美轎瞎元拋出本國貨幣,這樣一來,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來說,他的購買力並沒有下降,而其他國家由於貨幣供給增多,產生了通貨膨脹。美國政府就是這樣通過固定匯率制將本國的通過膨脹輸入他國,轉嫁危機的。
6、怎麼才能使貨幣貶值?
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
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
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6)政府如何讓匯率貶值擴展資料:
作用:
1、貨幣貶值在國內猛純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顫敗一種手段。
2、匯率工具常用於調節一國國際收支失衡,各國政府都希望使用匯率工具使失衡的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特別是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多使用本茄知顫幣貶值的策略,希望通過本幣的貶值;
一方面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增強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促進出口,增加出口額,另一方面,提高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本幣價格,降低外國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從而減少進口。
總之,通過本幣匯率的下調擴大出口,縮減進口,使貿易收支以至國際收支逆差縮小,恢復平衡,甚至出現順差。
7、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匯率的?
所謂寬松貨幣政策就是銀行維持超低利率,購入大量國債,從而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這種政策有利於個人和私營企業貸款和消費,因而是政府刺激經濟的常用手段,但是運用此種手段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引起國內貨幣貶值,所以各國政府通常在國內經濟情況好轉之後就會收緊貨幣政策。
以美國的寬松貨幣政策為例,美元自1965年至今已經貶值了65%,如果美國繼續維持寬松政策,意味著美國會繼續利用美元貶值來刺激本國經濟,因此美元相對外幣就貶值了。如果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和就業狀況已經大幅改善,採取收緊貨幣的政策,那麼在其它貨幣不變的情況下,美元相對其它貨幣就升值了。
8、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9、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為什麼會使匯率下跌?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匯率下跌:財政收入減少(稅收等下降),支出增加,刺激經濟增長,人的消費增加,外貿進口增加,對外幣的需求增加,外幣升值,本幣貶值。
財政政策對匯率的影響財政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變政府支出和稅收的水平。稅收的改變,可以納入政府支出的變化中一起分析。當政府支出增加時,貨幣會升值,也是因為利率。政府支出增加,對貨幣的需求也相應地增加。如果貨幣供給不變,貨幣需求又有所增加,可引起利率上升,也就是匯率的升值。比較一下,雖然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都可以刺激經濟,增加產出。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本國貨幣卻有不同的作用:貨幣擴張使貨幣貶值,而財政擴張使貨幣升值。
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減少稅務等相關政府收入。一般這種大規模支出,需要融資發債,結果市場利率因為供求和資產流動性很大可能會被拉高。另外,因為套利行為,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話,匯率也會被拉高。擴張性貨幣政策:要把貨幣注入金融體系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央行回購市面上的債券或類似固定收益資產。回購交易會把貨幣注入到金融機構的賬戶里。這個回購的過程因為需求會拉高債券價格,利率下降。換個角度就是貨幣量增加,流動性大增,降低借貸融資成本,利率下降。自由資本進出,匯率也會被拉低。另外,很多時候兩種政策會互動。比如說,擴張財政政策會讓利率上升,那麼央行想利率目標不變,就會採取擴張貨幣量讓利率壓回去。這里不同力度的擴張互動就會讓利率有不同走向。最後,實證研究發現利率在零的時候,擴張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更大。
10、中國政府是怎樣做到人民幣對內貶值,對外升值的?中間的差額被誰賺到了?匯率由什麼決定?
中國的匯率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是政府決定的,所以理論上來說,對外想怎麼升值就怎麼升值,想怎麼貶值就怎麼貶值。
但是,政府(央行)大量印刷鈔票,超出GDP的實際約數,就會造成人民幣在國內貶值。從最近的10年間,有專家說人民幣已經過量發行了47億!所以現在什麼東西的價格都比10年前翻了幾倍!
一定程度上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發展來說,應該是有益處的:如美、日,其貨幣不也是總是貶值的?但通貨膨脹過大的話,超過一定的界限,如20%時,就會形成很大的泡沫,這個泡沫一旦破裂,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其危害是有目共睹的!
過量發行的貨幣,總是從銀行開始,最先流入到政府財政、國企、房地產等部門,然後一級級向社會擴散下去。
匯率應該由市場決定。但是,為了防止熱錢炒作,國際上很多國家政府都會介入調控的。
更多資料,可參考:網路-通貨膨脹、匯率等相關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