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如何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幅度收窄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如何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幅度收窄

發布時間: 2023-04-13 19:04:40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舉措

在我國加入WTO後新的開放形勢下,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必要性彰明較著:有利於應對金融開放對現行匯率制度的沖擊、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利於消除匯率制度內在不穩定性。因此,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完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
對匯率決定的各種學說進行綜合,可得出一個基本結論:從短期來看,貨幣性的資產市場機制和預期是匯率決定的重要基礎;從中期來看,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從長期來看,匯率是由貨幣方面和實體經濟方面的因素共同來決定。在現階段我國人民幣利率非市場化、資本項目外匯實行較為嚴格管制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主要是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由於經常項目的外匯收入與支出構成了我國外匯收支的主體,從而表明我國的外匯收支與交易仍主要是與貿易等真實經濟活動相聯系的,因此在現階段人民幣匯率以經常項目外匯收支為決定基礎,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合理的。隨著我國資本項目管制的逐步放開和人民幣逐步走向市場化,外匯市場的供求也會更多地體現經常項目外匯收支以外的外匯供求,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將會由經常項目外匯收支逐步過渡到經常項目為主兼顧其他因素特別是資本流動。
其次,矯正匯率形成機制的扭曲。
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是導致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幣匯率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因此,應將目前國內企業的強制結售匯制逐漸過渡到意願結匯制,使整個外匯供求有效地出清價格,同時使價格也能靈活地引導和調節供求。實行經常項目可兌換後,基本實現經常項目的意願售匯,資本項目的意願售匯還需要根據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逐步改進。
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
一是增加市場交易主體,推廣大額代理交易。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主體,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直接參與外匯的買賣,並逐步推廣銀行代理企業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賣外匯的大額代理交易。這樣有助於避免大機構集中性的交易對市場價格水平的操縱,防止匯率的大起大落;同時也有利於有效降低大企業的交易成本,便於監管機構對交易的監控。
二是增加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外匯市場上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的狀況對外匯交易量有重要的影響。毫無疑問, 為改變這種狀況,應增加市場交易的幣種,可增加外幣與外幣之間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國家貨幣之間的交易,如美元兌日元、馬克等貨幣的交易,以滿足外匯指定銀行以及客戶的不同需要;加快推行遠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是一種較為合適的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而且開展遠期外匯交易對於增強外匯市場供求的靈活性、改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健全外匯交易方式。目前我國外匯市場主要是以電腦自動撮合方式成交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和國際上通行的商業銀行做市商交易制度有較大的區別。這種交易方式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效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過渡到意願結售匯制度後,進入原有的結售匯交易系統的交易可能萎縮。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發展商業銀行做市商制度, 並使匯率真正反映市場參與者的預期。
第四,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
包括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減少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運用其他經濟方式和手段調整匯率水平。
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比較自由地根據匯率信號做出反應,使匯率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調節機制。除每天波動幅度外,還應規定每年波動的幅度。這將向市場傳遞中央銀行減少干預的重要信號,為中央銀行減少市場干預頻度創造條件。
在市場供求基礎上,人民幣匯率調控目標可從盯住美元轉為盯住一籃子貨幣。籃子中包括美元、日元和歐元三種貨幣,可根據貿易情況選擇適當權數。採取盯住一籃子貨幣的方式,有助於淡化市場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關注程度,穩定我國對美元區、歐元區和日元區的貿易條件。當市場供求關系與籃子貨幣計算出的目標匯率有差異,甚至方向不一致時,必須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進行調整。
第五,改進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
為了使人民幣匯率保持合理水平和穩定,改進人民幣匯率調節機制的方法是,對匯率的短期和中期波動的調節,主要通過外匯市場來進行,即依靠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影響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實現調節的目標;而對於匯率的長期水平及其走向,則主要依靠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基準匯率(或直接改變,或通過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來間接改變)來實現調節的目標。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調控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調控手段將進一步規范。中央銀行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也應輔之於行政手段對外匯市場進行管理,以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要進一步發揮;中央銀行的干預方式除了直接干預方式以外;諸如通過調整利率來影響匯率、信號宣示效應等間接干預方式將逐漸採用。為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合理水平,中央銀行應建立外匯平準基金;同時應建立人民幣匯率監測系統,形成市場基準匯率制度,以提高幹預的有效性;還應加快推進外匯市場同貨幣市場和國債市場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各種調控手段。對外匯市場的風險進行控制,避免或降低風險,這也是中央銀行調控外匯市場的一個重要方面。進行遠期外匯交易,是控制人民幣匯率風險的有效途徑,因此需要大力發展銀行間的遠期外匯市場。
堅定不移地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在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重要影響日益顯著,而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根本所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也是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必然選擇:匯率穩定政策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有利於保障金融體系平穩運行、有利於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匯率機制的核心是提高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增加匯率彈性,而不是簡單調整匯率水平。需要強調的是,完善匯率機制是我國自主的選擇,必然要充分考慮我國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避免匯率大幅波動。
國內外主張人民幣匯率升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所謂人民幣匯率的低估。人民幣匯率是否低估?如果低估,低估的程度有多少?這是一個有激烈爭議的話題,通常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例如美國的一些企業組織,包括美國製造商協會等,認為人民幣低估的程度高達40%左右。國內學術界也有人認為人民幣是被低估的。但是由於人民幣匯率近十年基本未動,而我國的資本項目並沒有完全放開,因此所有的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型,其結果都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我國生產力水平已經有較大的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我國企業已逐步從價格競爭轉向產品質量競爭,出口競爭力明顯增強。從整體上來看,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國內投資機會的飽和,由於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將在長時期內對外資保持很大的吸引力,我國資本項目將會保持一定的凈流入。這些因素決定了未來人民幣匯率將保持升值趨勢。但是,未來的升值趨勢並非等於當前人民幣匯率就存在著低估,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另外,即便是人民幣匯率需要升值,也必須經過周密的測算,究竟升值幅度是多少、選擇何時升值。這項改革是一項涉及多方面的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社會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考慮銀行系統和其他有關方面改革的進程,還要考慮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經濟金融的因素,逐步穩妥地推進,來不得半點差錯。
在所有非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安排中,匯率有一段時期內偏離均衡水平是正常的。因此產生了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否只要貨幣不均衡就需要調整? 到2004年12月末,該市場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貼水在4800點左右, 但我們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一年期美元兌人民幣升水最高時達到了11000多點,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幣被允許自由浮動,當時人民幣會貶值到9.4092。但是,由於我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匯率不貶值,該升水逐漸消失。
需要指出的是,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已經成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則。從固定匯率退出,擴大匯率靈活性是開放中新興經濟體匯率制度演變的普遍現象。研究表明,在貨幣受到投機壓力時被迫退出固定匯率體制往往會對經濟造成較大的損失,而在宏觀經濟穩定、短期資本受到較嚴格管制的情況下退出則容易獲得成功。
在當前美元貶值的國際金融環境下,特別是在國際「熱錢」都在伺機投機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下,只要人民幣匯率有任何風吹草動、人民幣管理浮動的區間稍有擴大,人民幣幣值必然沖上區間上限,並產生更強烈的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熱錢」會更多地流人。顯然,
實行人民幣彈性匯率機制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我國宏觀經濟穩定,市場體系完善,金融體系安全;二是要有科學的方案,以保證我國積極健康持續發展;三是要考慮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我國對周邊國家負責,對世界負責。因此,我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升值持謹慎的態度是理所當然的。

2、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的主要因素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 國際收支戚銷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陪者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 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蘆仔薯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 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 政治局勢。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
各國貨幣匯率變動因素大同小異,人民幣匯率基本受以上因素所左右,就目前人民幣景況而言,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及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正迫使人民幣升值。

3、近期人民幣匯率急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
一、美國正在加息同期,我們在定向放水。
二、貿易爭端常態化,國際貿易順差有所收窄,人民幣匯率變化正常
三、決策層在下一盤很大 棋,超發的人民幣總要消化掉的,而且不能死守,匯市、樓市、股市都要調整,容忍度提升
四、國內經濟基本面下行,投資、消費都下滑

4、國家是如何調控匯率變動的?

在以往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利率政策處在核心地位。從利率與通脹率和匯率的關系看,主要是通過利率的升降來調控以匯率和通脹率為代表的內外平衡關系,即當通脹率上升時,內部需求會大於供給,相應引出貿易逆差,導致本幣貶值。因此在以往時代,當通脹率上升時,匯率是反向走勢,即會出現貶值。而提升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國內總需求水平上升,從而抑制了國內的通脹率,一方面也因為壓縮了國內需求,使進口得到抑制,同時促進了出口,本幣匯率由此得到提升。所以當加息對緊縮總需求發生了作用,使通脹率下降時,本幣匯率就會上升。

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在中國出現了人民幣的「內貶外升」,即當通脹率與匯率出現同方向變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宏觀調控理論和工具,肯定不會收到以往的效果。

其一,從道理上說,在新全球化時代,由於中國與國際經濟已融為一體,而前面的分析也說明,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和人民幣匯率提升是長期趨勢,這樣就會引來大量投機於人民幣升值的國際「熱錢」,而國際熱錢的成本是熱錢本幣的利率,收益率則是人民幣利率與匯率之和,所以人民幣利率的提升,也是熱錢收益率的提升,所以提升人民幣利率不僅不會減少國際熱錢的流入,反而會刺激熱錢更大規模地流入。而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是用基礎貨幣收購外匯,這樣就會導致因外匯流入增長所投放的基礎貨幣的增長,導致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央行加息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通過抑制貨幣投放而達到緊縮總需求的目的,但因為熱錢流入的增加,投放的基礎貨幣反而被迫上升,所以加息這一舉措就變成了刺激貨幣投放的宏觀政策效果。由於加息引來的外匯流入更多,加息會提升本幣匯率這個結果沒變,但是由於貨幣供給規模更大了,對抑制通脹的目的來說,就是適得其反。

其二,從實證角度看,加息沒有收到預期效果。自2007年3月以來,央行已進行了6次加息,但通脹率到11月份已上升到6.9%的十年以來高點,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也從去年1月份的15.4%上升到11月的18.5%,所以很難認為若央行在今年繼續加息,會有能壓制住通脹率和貨幣增長率的那一天。

有人認為,去年國際熱錢的大量湧入,其主因不是央行加息,而是中國資本市場如股市和地產價格的大幅度攀升,這個判斷我認為是不對的,因為去年在央行進行6次加息之後,國際熱錢流入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明顯上升了。如果以FDI加貿易順差為正當外匯流入,這兩者之和在2003~2006年佔新增外匯儲備的比重是74%,但2007年前9個月這個比重卻下降到63%,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顯然,熱錢比重上升與人民幣利率上升是同時發生的,但2003~2006年我們卻沒有看到這個情況,而地產價格的上升自2003年以來就很強勁,以至於到2005年國家不得不出台抑制地產價格的大量措施。股市的「大牛市」出現在2006年,而當年FDI加貿易順差比當年新增外匯儲備還高出了3%,所以如果國際熱錢是為了投機於中國的資產價格,那為什麼在本輪經濟增長高潮的前幾年我們看不到,卻偏偏在央行連續加息後出現了呢?所以人民幣利率上升與熱錢比重上升同時出現,不應看成是偶然現象,而是有著因果關系的。

其三,從國際上看,近年來由於日元利率很低而美元利率很高,所以引發了大量「套息」交易,國際上估計有近萬億美元。而去年以來,日本央行為了應對經濟過熱而開始進入加息通道,美聯儲則為了應對房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衰退不得不減息,所以日元與美元間的套息交易被大量取消,表現為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度升值,目前已從2007年初的1:123上升到1:109,可見利率始終是影響國際資本流向的重要機制,而對美元與日元間的套息交易萎縮,國際上一般都是用兩國利率水平的相對變化來解釋,而未見有用美元資產價格作解釋的言論。那麼,如果在國際主要貨幣資本之間發生的流向變動是因為利率變動,在人民幣與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流向變動就會例外嗎?

此外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對利率政策的使用也在發生變化,例如去年美、歐都出現了明顯較以前年份為高的通脹率,但是美國為了應對金融市場危機,不得不連續減息,而歐盟自2006年以來為應對經濟過熱已開始連續加息,但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威脅下,也不得不放棄了加息舉措。到去年12月,歐元區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已高達10.7%的歷史高峰,已經遠遠高出原先所設定的4.5%的年增長率,但目前仍在醞釀減息。可見,由於時代不同了,在發達經濟體中利率與通脹率的關系也在發生變化,而並不似以往那樣,出現了通脹率的抬升就必須得加息。

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利率這個傳統宏觀調控工具在今天的作用,考慮新的宏觀政策工具組合。

重新認識匯率

如果利率調節宏觀總需求的能力在當代新經濟格局中被弱化,那麼哪個宏觀調節工具能取代?我認為首先考慮的應當是匯率。

在傳統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率的地位之所以特別突出,是因為利率對需求水平變動的影響最大,但這是在內需主導時代得出的經驗和理論。進入新世紀以來,雖然內需在中國的需求增長中仍是主導因素,但外需的增長速度顯然更快。從凈出口佔GDP的比重看,2006年為4.5%,去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7%,二季度進一步上升到9.8%,三季度則超過了10%,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大了,而且今後肯定還會上升。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出口佔GDP的比重長期在9%左右,日本號稱出口導向型經濟,可戰後到70年代完成工業化的長期內,出口比重最高也只有16%,而中國目前已經達到40%,在未來時期進入到前面所提到的承接發達國家重工業轉移時代後,出口比重肯定還會上升,可見外需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過程的影響,已經與以往的工業化過程完全不同了。而正是由於外需在中國需求的邊際變化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就使匯率在調節中國總需求水平方面,以及對國內通脹率的影響與控制能力方面,可能替代利率的地位。

具體地說,由於在新全球化時代中國面臨著日益增長的巨大外部需求,而提升匯率是出口企業的減收因素,出口企業為了維持原有利潤就得提高供貨價格,這樣就可能使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需求發生轉移,從而達到緊縮總需求擴張的目的。然而在長期內保持較低匯率水平,是中國獲取更多新全球化利益,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重要條件,因此過快或過多地讓人民幣升值,從長遠看對中國並不是有利的選擇。但若因外需增長過快,過度拉升了中國的通脹率,導致中國內部經濟的不穩定性增強,提升匯率就是抑制國內通脹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所以從新全球化時代所構成的新環境看,人民幣匯率的提升速度必須把握在不顯著快於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匯率上升速度的水平上,並兼顧國內經濟穩定增長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就是平衡中國的全球化利益與保持國內經濟穩定增長關系的核心。

重新認識通貨膨脹問題

前面的分析已經指出,由於在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與當代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價格體系差距,而在新全球化時代市場的力量要糾正這個差距,所以主要發展中國家在長期內出現較高通脹率就會是一個長期趨勢。提升匯率是抑制通脹率的必然選擇,但會使中國喪失新全球化利益,所以是讓匯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還是讓通脹率較高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利,就必須進行選擇。

以往的經濟理論通常認為,年均不足1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可以定義為「通縮」,1~3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合理通脹,超過5個百分點的物價上漲是顯著通脹,10個百分點以上是嚴重通脹,而若到幾十個百分點以上就是惡性通脹了。但是在新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水平差距,即便保持10%的通脹率也要30年左右才能與發達國家拉近價格水平,所以,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長期內出現6%~8%之間的較高通脹率,可能是一個新全球化時代的特有現象,也是中國為了享受新全球化利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能夠享受到新全球化利益的國家,目前都在經濟增長率顯著提升的同時,也伴隨著較高的物價上漲率。例如印度,2007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8年來最高點,為9.2%,而去年前10個月的通脹率也上升到了6.7%,並不比中國低。近年來俄羅斯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也顯著提高,去年前10個月前者的通脹率為10.8%,後者為8.1%,更高於中國。所以在新全球化時代,通脹率的合理水平至少在主要發展中國家都發生了變化,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5、國家是用什麼手段盡量抑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升的?

現在人民幣匯率是由國家根據市場反應和經濟現象而設定的,並不是完全由市場定的.

抑制人民幣匯率上升一點都不難:
直接公布較高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採用資金放鬆方法,例如增加紙幣發行量,降低存款准備金,降低貼現率等等都可以.

反而,人民幣匯率如果有下跌的壓力,抑制人民幣匯率下跌有難度,主要是用資金緊縮政策和需要足夠的外匯儲備量吸收被拋售的人民幣.但是中國還不是一個貨幣自由兌換市場,被大量拋售人民幣的也壓力不大.

6、怎樣才能穩住人民幣匯率

你好,
簡單地說,中國要有足夠多的外匯儲備,才能夠穩住匯率。
麥金農教授進而提出了人民幣匯率二個可能的法則:
■法則一:
人民幣匯率變動(%)=美國物價上漲幅度(%)-中國物價上漲幅度(%)
■法則二:
人民幣匯率變動(%)=美國的利率(%)-中國的利率(%)
根據這兩個法則,我們可以做一些推算:
⑴先看物價。
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一般估計是在2%~4%之間;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假定還是1%,那麼人民幣升值可能也還是只有3%。這就是說,人民幣升值會比較緩慢,幅度也不會大。如果美國的物價重新像20世紀頭幾年那樣穩定的話,那麼人民幣將停止升值。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國物價上漲加劇的話,那麼人民幣可能也將停止升值。
⑵再看利率。
美國的利率已經穩定下來了,最新聯邦基金利率是5.5%,很多經濟學家估計就會減息。假定人民幣的利率保持在2%左右,那麼人民幣的升值幅度應該也是3%左右。
在這里,麥金農教授對中國的貨幣當局提出了一個警告:不要讓人民幣匯率上升得過快。因為那樣的話,會使得中國的實際利率變得非常低。
另一方面,2014年8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加息,當時就有評論說,繼續加息的空間不大。因為那樣的話,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7、如何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央行穩定人民幣匯率政策的常見方法:

(一)貨幣政策
運用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調整貼現率使利率發生變動 , 引起本國幣值發生變動和刺激國際資本流動 , 以引起外匯供求狀況改變 , 進而引起匯率變動。當匯率上升,有超過匯率波動上限趨勢時,該國貨幣當局常常提高貼現率 , 帶動利率總體水平的上升。這一方面使通貨收縮 , 本幣實際幣值提高;另一方面吸引外國資本流入 , 增加本國的外匯收入 , 從而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幣匯率下降 , 使匯率維持在規定的波動范圍之內。

當匯率下跌、低於規定下限時 , 則降低貼現率、帶動利率總體水平的下降 , 使國內貨幣供給增加、本幣對內價值降低、資本外流,本國外匯需求增加, 最終使匯率在規定的幅度內變化。

(二)調整外匯黃金儲備
一國為了滿足其對外政治、經濟往來需要,都必須保有一定數量黃金和外匯儲備,黃金和外匯儲備不僅是國際交往的周轉金,也是維持匯率穩定的後備力量,還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的手段之一。管理當局經常利用所掌握的黃金和外匯儲備 , 通過參與外匯市場上的交易(買賣外匯)平抑外匯供求關系 ,以維持匯率在規定的上下限內波動。

(三)實行外匯管制
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異常嚴峻和國際收支長期惡化, 黃金外匯儲備不足 , 無力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買賣外匯以進行干預, 則藉助於外匯管制手段 ,如直接限制外匯支出、 甚至直接控制匯率的變動。

(四)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款
一國出現暫時國際收支逆差而且有可能導致匯率波動超過規定幅度、同時動用外匯黃金儲備不足以干預外匯市場時 , 就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借款。這將減輕或避免為糾正國際收支不平衡而匆忙對本國貨幣宣布貶值、 或採取緊縮性宏觀政策、或訴諸管制等非常措施給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五)實行貨幣法定升值或貶值
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順差時 , 一般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大幅度上浮 , 超過規定上限,貨幣管理當局應對本國貨幣進行法定升值,但是盡管順差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容易引起通貨膨脹,可政府能夠採用沖抵政策減少順差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 其結果是順差國貨幣法定升值的內在壓力被嚴重削弱。

而當國際收支長期存在巨額逆差、通過上述 1—4 種手段不能使匯率穩定時,貨幣當局就常常實行貨幣法定貶值 ( 以法令明文宣布降低本國貨幣的含金量 ) , 當貨幣貶值後與其他貨幣之間就形成了新的黃金平價 ,表現為外匯匯率上升。這樣可以減少由於維持原來匯率而使本國外匯黃金儲備流失 , 還可以提高本國商品出口競爭力, 增加出口收入 , 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也有利於維持新的匯率穩定。

8、國家的匯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體如下:

(1)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利率,以緊縮經濟,促進擴大出口,減少進口。

(2)通過本國貨幣法定貶值,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匯率,從而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於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減少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3)在進口方面發放進口許可證,憑進口許可證購買所需外匯。

(4)採用進口配額制,對一定時期內進口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加以限制,對超過配額部分不準進口或徵收高關稅或罰款。

(5)進口存款制,是對某些限制進口商品要求進口商預交一定金額的進口存款作為無息存款。有些國家還規定進口方必須獲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出口信貸或提高開出信用證押金等方式限制進口。

(6)在出口方面給予出口信貸、出口補貼,鼓勵出口。

(7)管制資本輸出入。即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時採取一些措施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多實行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多採取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的政策。

(8)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表現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必然上升。此時,中央銀行拋出外匯,阻止匯率繼續上揚;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而引起外匯匯率下跌時,買進外匯,防止匯率繼續下跌。這種外匯買賣活動,在國家不直接規定匯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對匯率起到了緩沖和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對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顯著,而對長期逆差作用不大。因為外匯平準基金數額有限,無法供應長期的外匯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