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匯匯率是由什麼決定的?
貨幣外匯匯率,是以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其高低最終由外匯市場決定。
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
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這是影響匯率的最直接的一個因素。關於國際收支對匯率的作用早在19世紀60年代,英國人葛遜就作出了詳細的闡述,之後,資產組合說也有所提及。所謂國際收支,簡單的說,就是商品、勞務的進出口以及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國際收支中如果出口大於進口,資金流入,意味著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加,則本幣會上升。反之,若進口大於出口,資金流出,則國際市場對該國貨幣的需求下降,本幣會貶值。
第二,利率。
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利率水平的差異,所有貨幣學派的理論對利率在匯率波動中的作用都有論及。但是闡述的最為明確的是70年代後興起的利率評價說。該理論從中短期的角度很好的解釋了匯率的變動。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套利資本流動的影響來實現的。溫和的通貨膨脹下,較高利率會吸引外國資金的流入,同時抑制國內需求,進口減少,使得本幣升高。但在嚴重通貨膨脹下,利率就與匯率成負相關的關系。
第三,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競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的差異,在紙幣制度下,匯率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所決定的。按照購買力評價說,貨幣購買力的比價即貨幣匯率。如果一國的物價水平高,通貨膨脹率高,說明本幣的購買力下降,會促使本幣貶值。反之,就趨於升值。
第四,政治局勢。
一國及國際間的政治局勢的變化,都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局勢的變化一般包括政治沖突、軍事沖突、選舉和政權更迭等,這些政治因素對匯率的影響有時很大,但影響時限一般都很短。外匯匯率的波動,雖然千變萬化,和其他商品一樣。歸根到底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在國際外匯市場中,當某種貨幣的買家多於賣家時,買方爭相購買,買方力量大於賣方力量;賣方奇貨可居,價格必然上升。反之,當賣家見銷路不佳,競相拋售某種貨幣,市場賣方力量佔了上風,則匯價必然下跌。
第五,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這是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的因素。根據凱恩斯學派的宏觀經濟理論,國民總產值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收入增加會導致進口產品的需求擴張,繼而擴大對外匯的需求,推動本幣貶值。而支出的增長意味著社會投資和消費的增加,有利於促進生產的發展,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刺激出口增加外匯供給。所以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由此看來,經濟增長對匯率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如果考慮到貨幣保值的作用,匯兌心理學有另一種解釋。即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外匯供需雙方對貨幣所作的主觀評價,這種主觀評價的對比就是匯率。而一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則主觀評價相對就高,該國貨幣堅挺。
第六,市場觀點。
所謂的市場觀點是指外匯交易員對未來匯率短期波動方向的預期與認知,而匯率短期的波動往往就是反映市場觀點。市場觀點可以有「正面」與「負面」兩種。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視為正面的時候,會較諸其他貨幣相對強勢;反之,當某種貨幣的市場觀點被解釋成負面時,則會比其他貨幣相對弱勢。外匯交易員會在已知的經濟情勢下,對市場消息做出最快速的反應,通常他們會預先考慮市場的消息與政府可能宣布的重大措施,並在信息正式公布前採取買進或賣出的動作。市場觀點將會影響消息正式公布後的匯率走勢。例如在政府公布GDP(國內生產毛額)數據之前,市場抱持相當樂觀的看法,該國的貨幣匯率可能因此而上漲,萬一公布的結果低於市場的預期時,即使此一數據對該國的經濟來說仍然是個好消息,匯率還是有可能因為失望性賣壓而下跌。相關的消息曝光後,將會影響現存的市場觀點。
第七,人們的心理預期。
這一因素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還包括政府的貨幣、匯率政策,突發事件的影響,國際投機的沖擊,經濟數據的公布甚至開盤收盤的影響。
第八,技術分析。
許多市場參與者認為過去市場價格移動的方向可以用來預測未來的走勢,所以他們以過去市場價格變動的資料來交易,而非以經濟基本面或消息面為考量,這種方式稱為技術分析。在市場參與者今天會採取與以往相同策略的假設前提下,技術分析可以替投資人描繪出未來的市場走勢。關於技術分析的應用理論很多,但其精神可總結成以下這則格言:與市場趨勢為友。
2、1985年港幣英鎊匯率
1984年 1元港幣可兌換人民幣0.29元
1983年,是現行港幣固定掛鉤美元固定匯率的開始。港元最初掛鉤英鎊,在1972年開
始掛鉤美元,並在1974年至1983年間保持著4.6港元兌1美元的穩定水平。1983年,中英政府開始談判香港前途問題,港元匯價狂跌到最低的11元
港幣兌1美元。當年10月17日,港英政府宣布港元匯價與美元固定掛鉤為7.80港元兌1美元,並一直維持至今。這也形成了一種連環套,人民幣兌美元一有
升跌,港元兌人民幣隨之聯動。
1984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2角9分,而黑市價格平均為4角; 1985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4角左右,而黑市價格平均為8角人民幣。 1988年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6角左右,黑市價格已在1元左右。
上世紀90年代
1997年 1元港幣可兌換人民幣1.06元
20年前左右,深圳黑市上的百元港幣曾經可以賣到140元人民幣,甚至高達160元人民幣。
變化和政策有關。從1991年4月起,中國政府對官方匯率的調整實行有管理的浮動。1993年年底,牌價匯率是1美元兌5.72元人民幣,但在放開匯率的外匯調劑市場,調劑價格一度達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幣。掛鉤美元的港元,由此節節攀升。
外匯制度的改變,悄悄改變著人民幣與港幣的關系。查閱人民幣的港幣匯率,中國銀行網站的最早記錄是1994年9月1日,中間價是110.75。此前的
1993年年底,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中國人民銀行入市干預下,外匯調劑價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幣。
而在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實行並軌,人民幣對美元的官方匯率牌價由1:5.8貶值至1:8.67。
1997年,香港回歸。當時的1元港幣,按照官方匯率可兌換人民幣1.06元,此後的8年間一直保持這一水平。對於深圳人來說,港幣依然很俏。
港幣的歷史基本就是這樣,希望你能夠了解更多。
3、跟美元指數有直接掛鉤的幣種有哪些
國際上能直接流通的貨幣,比如:歐元、日元、加元、瑞郎等等,還有國際上不能流通,但是以美元為主要外匯儲備的國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其實大部分國家的外匯儲備都是以美元為主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都是有聯系的。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貨幣縮寫:USD;ISO 4217貨幣代碼:USD;符號:USA$)是美利堅合眾國、薩爾瓦多共和國、巴拿馬共和國、厄瓜多共和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吉里巴斯共和國和帛琉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流通的美元紙幣是自1929年以來發行的各版鈔票。
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自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
美元的發行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在二戰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同意使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此後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紙幣由來
美元紙幣是採用棉纖維和麻製成的。棉纖維長使紙張不易斷裂,吸墨好、不易掉色。麻纖維結實堅韌,使紙張挺括,經久流通不起毛,對水、油及一些化學物質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美元紙張中沒有添加增白劑,呈本白色,在紫光燈下不反光。自1880年起,美鈔紙張內夾有紅藍纖維絲,這種纖維絲是在造紙時摻入紙漿的。因此,纖維絲有的夾在紙中,有的浮於表面,用針尖可以把纖維絲挑出來。1928年以前,紅藍纖維絲分布在鈔票的正中,由上至下狹長的一條。1928年及以後各版,纖維絲漫布全版。
1990年起,美元紙張中(人像左側)加入了一條被稱為"邁拉"的聚酯類高分子物質製成的安全線,安全線上有美元符號及面額數字,迎光透視清晰可見。美元正面油墨為黑色稍深,略帶灰色,背面為綠色。1934年以後各版,油墨中添加了磁物質,具有磁性真美鈔採用熒光油墨和磁性油墨等專用油墨特製,故美鈔正面右側的綠色徽記和綠色號碼,在白紙上用力擦拭後,紙上能留下"綠痕"。1996年以後發行的部分美元會隨光線角度不同而顯示一會黑一會綠。美元的主要圖案是雕刻凹版印刷,庫印及連號等為凸印。1990年版以後,下面肖像窗周圍加有縮微文字。
4、為何英鎊匯率如此高,韓幣、日元如此低,根據什麼定下的?有人說是國家的金銀量,不會吧?請賜教~謝謝
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就是我們俗稱的「金本位制度」,也就是說各國的貨幣都是以黃金為兌換根本的,但是後來由於歐洲和日本的復興,各國都大量使用美元套購黃金,導致該體系崩潰,最終IMF放棄了這一制度。
各個國家的含金量是根據當時各國的綜合國力予以評出來的。
5、匯率是怎麼確定出來的
最初,各國發行紙幣同黃金掛鉤,而後按照紙幣同黃金的比例確定的各國匯率水平。比如1美元紙幣含金量為0.888671克,而1英鎊紙幣的含金量為3.58134克(含金量是各個國家根據本國紙幣發行量與黃金儲備測算規定的),兩國紙幣含金量之比就成為匯率決定的基礎,英鎊與美元的匯率為3.58134/0.888671=4.03,即1英鎊等於4.03美元
拓展資料
匯率是指兩個國家的貨幣之間的比價、兌換率。人民幣匯率即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比價、兌換率。
人民幣匯率代表人民幣的對外價值,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獨立自主、統一性原則基礎上,參照國內外物價對比水平和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浮動情況統一制訂、調整,逐日向國內外公布,作為一切外匯收支結算的交換比率,它是官方匯率,沒有市場匯率,其標價方法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直接標價法
即以固定單位 (如100、10000、100000等) 的外幣數摺合若干數額的人民幣,用以表示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
固定單位的外幣數大小須視各該外幣的價值大小而定,除人民幣對比利時法郎和義大利里拉匯率採用一萬 (10000)單位、對日元匯率採用十萬 (100000)單位作為折算標准外,對其他各種外幣匯率均以一百(100)單位作為折算標准。
人民幣匯率一般指的是人民幣兌換外幣的報價,即一人民幣或100人民幣兌換成多少外幣。人民幣匯率上升即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匯率在1994年以前一直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並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幣匯率並軌以後,實施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未來我國勞動生產率持續較快提升、國際收支保持順差格局、貨幣政策以穩健偏緊為主、外匯儲備總量高以及中外投資收益差和利差的存在,必將導致人民幣升值,但不會大幅升值,中長期基本穩定、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可能性較大。
國際清算銀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09.64,較10月份微升1.58%。11月份,人民幣中間價震盪走高,當月6.3017開盤,收於6.2892.
6、英鎊兌日元走勢與什麼有關
英鎊兌日元的走勢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英鎊兌日元是由英鎊和日元組成的交叉交易貨幣對,在外匯市場上相當活躍,其日內波動幅度大於其他日本交叉交易貨幣。可以說是交易者青睞的交叉交易貨幣對,一般外匯平台上的mt4/mt5軟體上都會有這個交易品種。
一、英鎊發展史
英鎊是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發行。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以每磅7.32238克純金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廢除了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交換黃金。但由於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二戰爆發期間,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4.03美元的水平。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小組,但英國沒有參加,繼續獨立浮動。英鎊發行的黃金儲備至少相當於26.5億多英鎊。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二、日元發展史
日元的升值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1年2月1美元兌360日元的固定匯率為306日元。第二階段,從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漸上升到每美元240-250日元的浮動匯率。第三階段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到目前為止,日元已經升值到每美元90-140日元。值得特別關注的是1971年2月日元第一次升值的工業基礎。得益於20多年來1:360日元的固定匯率,日本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1985年的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在隨後的十年裡,日元匯率平均每年上漲5.2%。它在1989年底達到頂峰:日經平均股價升至38915.87日元的歷史高點。
綜上所述,一英鎊是比一日元值錢的,英鎊兌換日元是157.0136日元。1日元等於0.0064英鎊。如果你想要兌換錢幣的話,就去銀行櫃台進行交易,具體看銀行櫃台的成交價。
7、為什麼英鎊會比美元大
英鎊比美元值錢的原因是英國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小於其國民生產總值,英國的進出口產品和金融市場的國際交易穩定,英美都是自由浮動匯率,美國的進口和出口都很頻繁,美元匯率太高造成出口困難,匯率太低會早成進口時成本太高。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占統治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一戰和二戰以後,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金融業還很發達,英鎊在外匯交易結算中還佔有非常高的地位。以前世界貨幣都是與英鎊掛鉤的,直到20世紀美國強盛起來,由布雷森體系確定起美元的世界地位,但是英國的底子還在。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指的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具體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的漲跌是根據市場需要和國家的基本面而變動的。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佔主要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
8、英鎊匯率下跌是英鎊貶值嗎
英鎊匯率下跌是英鎊貶值。正常情況下匯率下跌是影響英鎊的。
9、英鎊匯率影響因素有哪些
英鎊匯率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英國央行和貨幣政策委員會所制定的政策,此外,影響英鎊匯率的因素就是英鎊利率以及金融因素,包括英國政府債券、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金融時報100指數以及交叉匯率等。
1、英國央行(BoE)
英國央行從1997年開始獲得了獨立制訂貨幣政策的職能,不過仍然要符合財政部規定的通貨膨脹標准
2、貨幣政策委員會(MPC)
MPC主要負責制訂利率水平。
3、利率英國央行的主要利率是最低貸款利率(基本利率),利率變化通常都會對英鎊產生較大影響。
4、金融因素
影響英鎊匯率的金融因素包括英國政府債券(金邊債券)、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短期英鎊)、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金融時報100指數及交叉匯率等。 10年期金邊債券收益率與同期其它國家債券或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的利差也會影響到英鎊和其它國家貨幣的匯率。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期貨合約價格反映了市場對3個月以後的歐洲英鎊存款利率的預期。與其它國家同期期貨合約價格的利差也可以引起英鎊匯率的變化。
3個月歐洲英鎊存款存放在非英國銀行的英鎊存款稱為歐洲英鎊存款。其利率和其它國家同期歐洲存款利率之差也是影響匯率的因素之一。
金融時報100指數是英國的主要股票指數,雖然對英鎊影響較小,但與美國道瓊斯指數有很強的聯動性。
5、經濟數據
影響英鎊的英國經濟數據包括:初始失業人數,初始失業率,平均收入,扣除抵押貸款外的零售物價指數,零售銷售,工業生產,GDP增長,采購經理指數,製造業和服務業調查,貨幣供應量(M4),收入與房屋物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