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匯率查詢 » 第一貿易協議對匯率有什麼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第一貿易協議對匯率有什麼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4-06 02:12:49

1、匯率的變化對於外貿的影響有哪些

你說的匯率有兩種概念,按一般意義上的人民幣兌美元來說吧
現在已經是6.56左右了 比以往的8點多(人民幣)升值了很多,這樣的話使出口企業在出口商品時,商品價格換算成美元的價格變高的(相當於美元貶值了),掙得利潤是美元,結匯成人民幣後利潤變少了(因為人民幣升值了),這樣以來,出口企業必遭重創,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同理,可以想像,人民幣升值將刺激國外的商品湧入中國,促進了進口貿易的發展......
我也在做外貿,希望如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2、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匯率有什麼影響

「一帶一路」戰略能夠有效推動沿線國家乃至世界各國實現互利共贏。因此,概述了「一帶一路」戰略現狀,深入分析了「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並探索了「一帶一路」戰略對人民幣國際化負面影響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措施

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

(一)「一帶一路」概述

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東起東亞經濟圈,西達歐洲經濟圈,其間橫跨的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我國與周邊各國旨在建立一條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互助共贏之路,這有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短板」和培養新的全球經濟增長點。

「一帶一路」構想主要是由內外兩方面因素驅動的。

1.從國際形勢來看,全球經濟重心正在逐步發生轉移

目前,我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迅速上升,這其中,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總規模達21萬億美元,全球佔比達29%,貨物和服務出口全球佔比達23.9%,經濟重心正從發達國家轉向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另一方面,我國面臨的國際壓力加大。近幾年,美國相繼推出了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政策,並且相繼簽訂了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以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這一系列舉措意味著全球經濟規則的改寫,我國可能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因此,我國需要發展多層次和多元化的貿易結構,通過「一帶一路」的經濟紐帶加強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合作和經濟互補。

2.從國內經濟形勢而言,首先是需求不足現象突出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大環境下,全球出口增速十年見頂回落,過去三年持續零增長,中國較難獨善其身。首先,國內低成本優勢消退,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已成態勢。其次,我國的產業結構存在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比重偏高的狀況。表現在消費領域中,即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供需錯配:國內消費增速持續下降與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國內航空客運增速緩慢下行與跨境出遊卻持續高增長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我國的產能過剩行業圈佔資源,不利於經濟的中長期發展。總而言之,就是消費、投資、出口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疲軟,無力拉動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目前,我國GDP同比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為6.9%,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進入中高速,要素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傳統的經濟驅動因素疲軟。因此,我國亟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並且創造有利的外部經濟環境,利用國際貿易拉動國內需求增長。而「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新的經濟發展構架了平台。可以預見,「一帶一路」在未來進程中將囊括更多的國家,促進更多經濟體實現交流與合作。

(二)「一帶一路」現狀

「一帶一路」在國內主要區域以西部和東南省份為主,途徑我國西部的蘭州、西安、烏魯木齊和東南部的福州、泉州、廣州、湛江、海口等地。重點行業包括基建(鐵路、港口)、油氣管網及設備、旅遊、電網設備、交通物流、農產品、商業貿易和金融業。經過大多數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與中國關系友好的鄰國,體現了地域和國別上的開放政策。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1—2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經濟體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共計22.3億美元,同比增長41.1%,占同期總額的7.5%。投資主要面向東南亞國家。對外承包工程方面,對相關的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421份,新簽合同額154.6億美元。

二、「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

(一)「一帶一路」戰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1.「一帶一路」擴大了人民幣的認可度和結算范圍

目前,亞洲國家大部分處於手工業化、城市化起步或加速的發展階段,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亟需長期的資本服務。而中國的一些產業已經具有輸出能力,如中國的高鐵、核電、對外工程承包、智能電網、大型設備、建材生產線等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中國的設備製造質優價廉,配套能力強,與這些國家的需求高度吻合。例如,在高鐵方面,我國申請技術專利多達200餘種,佔全球高鐵申請總額的70%,而且我國高鐵成本低廉,時速350千米的項目為每千米1.29億元,時速250千米的項目為每千米0.87億元,遠低於每千米3億元以上的國際高鐵建設成本。因此,「一帶一路」戰略將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補,利用我國的基礎建設優勢彌補其他國家的缺口,同時又能夠緩解我國國內需求不足的狀況。在「一帶一路」進程中,我國與相關國家的貿易規模將持續擴大,油氣管道、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通信網路、航線航道等將成為我國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而且剛成立的亞投行可以為這些亞洲國家提供貸款,增加了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范圍。在我國與亞、歐、非洲等多國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交流的同時,也將推動人民幣在這些區域的認可。特別是我國進行的相關設備輸出、基礎建設、提供運營管理服務,均可以採用人民幣作為結算和計價的貨幣,這些都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2.「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境外流通量

在亞洲地區,存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通常以低價換來過剩的產能。我國目前在建材、鋼鐵、服裝等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而其他國家對此類產品存在旺盛需求。在推行「一帶一路」之前,我國主要以貿易形式來銷售這些過剩產能,但是由於人民幣在外匯的認可度太低,所以只能以本幣貶值的方式來換取過剩產能的銷售,但會產生匯率波動的風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後,能夠為沿線國家建立海路、陸路沿線國家建立與毗鄰國家的互聯互通,中心城市與經濟腹地的互聯互通等貿易通道,推動貿易發展,有利於形成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的貿易圈。同時,通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多變金融機構,有利於構建一個軟通貨的計價機制。當一國資金短缺,亟需融資購買建材產品,恰好我國有過剩的建材產品時,只需要用人民幣進行支付,這樣不僅我國的過剩產能銷售出去,人民幣也慢慢在國際上流通了,還可以從中獲取利差。這些都表明,「一帶一路」將有利於提升人民幣的境外流通量,當境外流通量達到一定規模時,人民幣甚至將成為周邊國家的儲備貨幣,這些都最終推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3.有利於擴大人民幣的資金融通

依託於「一帶一路」戰略,通過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境外人民幣債券融資和權益融資等,有利於實現人民幣輸出。結合我國提供基礎設施建設所產生的融資需求,可以設立人民幣投資基金,專門用於以人民幣的形式投資於國外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等項目,並附帶購買中國的產品和設備等條件。這些項目投資將產生巨大的人民幣融資需求,從而擴大人民幣的資金融通。

(二)「一帶一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負面影響

1.金融市場波動的風險加劇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除了中國、印度、俄羅斯、土耳其這樣的較大的新興經濟體之外,絕大多數是經濟不發達、貨幣幣值波動風險高、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弱的小國,這些國家多發貨幣信用與金融風險,並且通過「一帶一路」的聯結,周邊國家潛在的信貸違約風險極易通過亞投行傳導給我國。

2.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將引發「特里芬難題」

Triffin於1960年首次提出特里芬難題,他以美元為例,指出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與儲備貨幣,需要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逆差;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需要具備幣值穩定與堅挺的特性,這反而需要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順差。這兩個目標互相矛盾,形成一個悖論。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增加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就意味著中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將拉大,而國際收支逆差又會導致人民幣貶值。因為為了滿足各個沿線國家對資金的需求,我國就需要發行更多的貨幣,發行過量又將會引起人民幣貶值,動搖其他國家及地區對人民幣的信心。人民幣持續逆差時,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資產的國家可能放棄持有更多人民幣,從而使人民幣遭遇貿易逆差引發的貶值壓力與維持幣值堅挺的沖突。

3.削弱貨幣政策獨立性

目前,央行能夠有力調控貨幣供應量、利率、信貸規模等,貨幣政策調控的作用比較直接。人民幣國際化後,央行的貨幣供給不但受到國內貨幣需求影響,還受到國際貨幣需求影響,另外,來自國際的需求,不管是出於盈利、保值還是風險規避等多種目的而進行外匯交易,都會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在人民幣在境外流通量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央行對國內人民幣的調控能力將同時受到國際上貨幣流通的限制和約束。同時,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必須考慮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產生的連鎖反應,這也加大了宏觀政策的調控難度。

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後,央行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與抑制通貨膨脹的目標可能發生矛盾,這種內外平衡之間的矛盾,增加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我國需要與一些經濟體建立貨幣合作和貨幣政策協調,這又將導致人民幣匯率政策工具部分失效,限制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三、應對措施

(一)實施控制風險措施,降低金融市場波動風險

我國需要實施控制風險的各項措施,為人民幣搭建金融安全區域,從而有效降低金融市場波動風險。例如,為了我國進口商面臨的風險問題,應該構建大宗商品人民幣期貨市場和其他的金融產品。我國應該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貨幣、貿易、政策、道路等多方面合作,了解不同國家的具體需求和目標,從而因地制宜地確定合適的合作機制。其關鍵是要把握雙方的利益共同點,系統推進「一帶一路」戰略。

(二)為大型經濟項目構建融資平台,穩定人民幣匯率

針對「特里芬難題」,一方面,我國可以在其他國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另一方面,我國應積極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IMF等多變金融機構合作,共同為大型的經濟項目構建融資平台。同時,我國主推的亞投行也應採取開放式的合作模式,形成多邊協作的金融平台。這些措施將推動沿海多國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減少外界摩擦,降低貨幣量發行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同時也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影響

伴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央行對貨幣政策的調控難度加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影響。因此,在制定貨幣政策時,央行應綜合考慮其他經濟體的貨幣供需狀況,承擔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責任。並且在進行調控時,應關注多國的利益共同體。同時,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更需「以靜制動」。

3、國際貿易對利率的影響

2018年至今貿易戰的影響既有預期層面的影響,也有實際外需的下降,央行要改善預期,貨幣政策必須積極。

未來怎麼看?

結合過去貿易談判的情況和中美雙方的表述,我們認為,隨著貿易談判進展,匯率政策偏被動,這個時候需要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利率彈性,以應對與防範外部沖擊、穩定預期,首要條件是保持充足的流動性環境,其次是要保持利率向下的彈性。

雖然今年我們不可能再向去年那般進行債市的川普交易,但是我們依然有著可觀的貨幣彈性空間和至少穩定的流動性環境,債市可以繼續保持積極。

市場點評與展望

1. 策略展望:貿易談判會如何影響利率與匯率?

中美貿易談判再度出現劇烈變化,成為五一假期之後市場的主導因素,怎麼看待貿易談判對債券市場的影響?我們還是從貨幣政策出發展開討論,首先分析貿易談判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最後落腳到匯率和利率的分析:

1.1.貿易談判和貨幣政策

回顧過去一年多中美貿易談判進程,邊打邊談的過程中也伴隨著貨幣政策的演進:

2018年4月3日美方宣布500億美元關稅商品清單後,2018年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100個基點置換MLF;

2018年6月15日中美談判破裂,美方宣布更新500億美元關稅商品清單,6月24日,央行宣布定向降准50個基點;

2018年9月18日美方宣布對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10%關稅,10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降准消息。



2018年12月1日,中美談判趨緩,在G20會議上中美雙方暫停採取新的貿易措施,並設定了為期3個月的談判期限,3月2日期限截至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2018年9月起加征關稅的自華進口商品,不提高加征關稅稅率,繼續保持10%,直至另行通知。

5月6日凌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關稅從10%上調到25%,並於5月11日生效。5月6日央行盤前宣布對中小銀行實施較低存款准備金率框架,釋放2800億元流動性。雖然央行在事後的新聞稿中隻字未提貿易摩擦問題,但這次降準是2012年以來央行首次在5月實施,也是首次交易所開盤前降准,並且發生在特朗普推特數小時之後,應對外部風險穩定國內和市場預期的意味躍然紙上。



回顧貿易談判過程,似乎可以簡化得出一個結論:央行始終保持了寬松的貨幣環境。這一方面當然是國內穩增長、調結構對流動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抵禦外部風險的需要。

我們尤其需要注意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輸入性風險」,表明對外部環境的重視。

尤其需要重視的是近期央行還有兩大行動:

其一是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委員會委員馬駿於5月10日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

「參照過去一年中美貿易摩擦幾個階段的實際影響來判斷,即使貿易沖突按美國所威脅的版本升級,中國也採取相應的反制,這些措施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並不大,或者說會明顯小於2018年股市反應所隱含的沖擊力度。我們用經濟模型的計算結果是,如果美國把來自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產品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中國也實施相應的反制,這個情景對中國GDP增速的負面影響在0.3個百分點左右,屬可控范圍。」

「去年股市跌得很慘,部分原因是當時資本市場無法判斷貿易摩擦對經濟的真實影響,容易出現過度反應。另外,去年我國還面臨著經濟持續減速、影子銀行融資渠道過度收縮、一些不當輿論沖擊民企信心、減稅等改革紅利尚未到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疊加對當時的資本市場信心造成了嚴重沖擊。」

其二是4月金融貨幣數據公布之後,5月10日下午央行特意召開媒體吹風會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其中就有貨幣政策如何應對外部沖擊的問題。

孫國峰在回應中明確:「面對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我國貨幣政策應對空間充足,貨幣政策工具箱豐富,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內外部不確定性。」

而周學東則補充到:昨天晚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接受了《金融時報》的采訪,就外部沖擊問題談了一個觀點,我很贊成。從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來看,國際貿易摩擦,更多的是對市場預期的影響,特別是心理預期。對心理預期和市場預期的影響要大於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他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研究,認為如果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出口產品加稅加到25%,對經濟增長的實際影響也就是0.3個點,比我們感受的要小。當然,應對外部沖擊說到底要看宏觀經濟自身怎麼樣,這一點上我們還是有信心的。無論是從經濟增長看,還是從CPI、PPI,或從金融信貸數據來看,這些宏觀數據基本上是穩定的,我們心裡還是有底氣的。

顯然,在應對外部沖擊中,央行不可能坐視不管,一定會積極應對,所以此前我們的簡單梳理貿易摩擦和貨幣政策演變並非簡單拼貼。

更何況貿易摩擦本身對於實體經濟確有影響,前文馬駿的分析以外,海外牛津大學經濟研究所的測算結果也顯示,在最新關稅情形下,貿易戰2019年對中國GDP的影響在0.3%-0.4%之間,和馬駿的提法基本一致。



從應對實體經濟下行壓力的角度,貨幣政策更是責無旁貸,所以2018年至今貿易戰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既有預期層面的訴求,也有應對實體經濟增速下降的訴求,央行要改善預期和應對下行風險,投放流動性釋放積極信號是首要選擇。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就可以直接外推,對未來流動性保持樂觀呢?

這裡面必須要考慮匯率問題,因為涉及到貨幣政策獨立性。

1.2.匯率約束與貨幣政策獨立性

貿易談判必定涉及匯率問題,那麼我們首先明確中美兩方在匯率問題上的態度:

美方的訴求主要是在貿易協議中必須加入和匯率有關的條款,即中國承諾不進行競爭性貶值,並且在干預市場方面保持透明,要求公布「國際儲備余額和外匯市場干預的數據,以及季度國際收支平衡數據和其他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開報告的數據,以避免匯率操縱。」同時要求中國信守諾言。



對於匯率,中方的態度可以概括為:

(1)不搞競爭性貶值;(2)貨幣政策以國內為主;(3)加強匯率逆周期調節和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





易行長在兩會期間的答記者問基本將貿易談判所引致的匯率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清晰的回答。

結合過去貿易談判的情況,我們會發現,在貿易談判進展順暢時,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或者走強,在貿易談判曲折反復甚至陷入僵局時,人民幣有所走弱或者貶值壓力上升。

固然這裡面可能有談判本身對於市場預期和行為的影響。

但是人民幣匯率隨著貿易談判的進程而出現波動似乎由來已久。

就本輪而言,2018年5月3日中美雙方在北京談判,在此之前美元指數大幅上升,人民幣並未跟隨貶值,6月15日談判破裂,人民幣迅速貶值;12月1日中美設定3個月談判時間,在此期間,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人民幣匯率跟隨美元指數的下跌而升值,隨後美元指數在高位保持穩定,人民幣繼續小幅升值,在近期特朗普宣布提高關稅後,人民幣顯示出貶值的趨勢。總接來看,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是在美元指數的基礎上,隨著貿易談判的節奏上下波動。



上述波動一方面是市場預期的行為反應,另一方面也是談判過程中的策略運用。但是從方向來說,考慮中美貿易順差情況,人民幣單方面貶值的可能性甚小。



既要寬松政策穩定預期,又要匯率穩定促進貿易談判。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如果匯率相對穩定甚至有所升值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對的空間和彈性如何?畢竟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利率上。

首先來看利差約束。



(1)外部形勢:美債利率下降

一方面是外部形勢的變化,隨著全球周期下行以及美聯儲暫停加息,美債利率自2018年末開始下行,中美貨幣周期由沖突走向趨同,利差壓力大大減小。



(2)實際思路:如何保持資本流動和匯率平穩?

事實上,即使在前期美債收益率上行時期,我國也做到了壓減利差的同時保持資本流動/匯率平穩。

我們在前期報告《魚與熊掌能否兼得?》中指出,

利差主要反映的是匯率和資本流動壓力。考慮2種情況:

如果通過干預手段,穩住匯率,逆轉市場貶值預期,進而使得資本流失壓力穩定,則由於匯率被「逆周期調控」,那麼利率可以獲得一定的空間,利差約束相對「偏軟」,甚至在強干預下,利差完全可以不成為約束:



另一種情況是,宏觀調控的著力點不在匯率。匯率自由浮動原本可以平衡內外壓力,但研究表明:在新興市場,由於不存在自然匯率,貶值預期會自我疊加,使得匯率自由流動加大資本流失壓力——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不成立,往往成立的是「二元悖論」(貨幣政策獨立和資本自由流動只能二者取其一)。這種背景下,大國央行著重選擇的仍是貨幣政策獨立,那麼,其實宏觀調控的方向主要是資本流動管控,這種背景下,利差則是「弱約束」。

如果宏觀調控的著力點是匯率的「行政干預」或者要著力於管控資本項目流動,則利差是一個「弱約束」,利率會釋放出明顯的空間。在這種思路下,我國的外儲消耗不大,內生貶值壓力降低。



1.3.匯率和利率的未來可能走向

貿易戰對於利率的影響,主要存在兩個邏輯線條:

(1)防範貿易摩擦風險,穩定預期:

不管貿易談判進展如何,目前貿易戰對外需的沖擊已成定局,2019年外需已經開始下降。



除此之外,貿易戰還帶來對市場信心的影響:

去年股市跌得很慘,部分原因是當時資本市場無法判斷貿易摩擦對經濟的真實影響,容易出現過度反應。另外,去年我國還面臨著經濟持續減速、影子銀行融資渠道過度收縮、一些不當輿論沖擊民企信心、減稅等改革紅利尚未到位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疊加對當時的資本市場信心造成了嚴重沖擊。

——馬駿2019年5月接受《金融時報》采訪

風險的表現之一是市場的異常波動和外部沖擊風險。舉例來說,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沖擊香港的時候,香港的利率可以達到300%多。剛才說貨幣市場利率是2.6%左右,上限是百分之3點多,下限是0.72%。外部沖擊可能導致利率達到百分之十幾、百分之二十幾甚至百分之幾百。所以貨幣市場如果受到預期或者外部沖擊,波動可能很大,政策要防止這些風險在市場之間的傳染。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2018年12月在長安論壇上的講話

人民銀行始終高度重視外部沖擊的影響,我們將前瞻性地做好相關政策儲備,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杠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2018年7月答記者問

央行要改善預期,對沖外需下行,投放流動性、釋放積極信號是必要選擇。

(2)匯率先行,利率被動應對

如果貿易戰談判演進到匯率層面,應對美方對於匯率的要求,人民幣匯率被動升值,從而導致利差的被動收窄,利差反而受制於匯率,這可以從80年代日德經驗看。

80年代,美日、美德貿易摩擦為代表的貿易戰情況下,在美國壓力下,日元、德國馬克被迫升值。以日本為例,80年代,日元的匯率相對於國內的政策明顯是先行的(外生),日本的國內政策隨之調整:

由於存在持續的升值壓力,日本央行為了釋放這一壓力(降低投資日元資產的收益,遏制日元升值)、刺激國內經濟(寬松貨幣政策),日美短端利差大幅收縮,同時也帶動了長端利差的顯著收縮。日元升值伴隨了日美利差的收斂(轉向了負利差)。



因而,利率作為防範外部沖擊,穩定預期的工具,首要條件是充足的流動性環境;此外,如果匯率先行,利率被動反應,則可能伴隨中美利差的收窄。

總結來看,

(1)貿易摩擦談判過程中伴隨著多次降准和貨幣寬松信號。

(2)2018年至今貿易戰的影響既有預期層面的影響,也有實際外需的下降,央行要改善預期,投放流動性釋放積極信號是首要選擇。

(3)匯率穩定是美方主要訴求之一,這也是縮減中美貿易逆差的要求。既要寬松政策穩定預期,又要匯率穩定促進貿易談判,既要又要的政策訴求似乎受制於匯率-利差約束。

(4)然而,一方面,外部形勢發生變化,美債利率自2018年末開始下行,中美貨幣周期由沖突走向趨同,利

4、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匯率的因素:

(1)國際收支。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投資者的心理預期。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4)第一貿易協議對匯率有什麼影響擴展資料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5、中美貿易戰對外匯有什麼影響?

一、貿易戰及市場走勢回顧

自2018年7月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方對中國加征關稅的規模不斷擴大,中方亦採取相應反制措施。過去一年多以來,兩國進行了多輪的經貿磋商,中美雙方邊打邊談成為新常態。

(一)貿易摩擦初現端倪,人民幣大幅貶值5.6%

2018年7月,美國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國對同等規模的美國商品加收同等關稅進行反制。截至2018年11月,人民幣對美元從6.6貶至6.97,貶值約3700點;美元指數從94緩慢上行至年內高點97上方。

(二)貿易摩擦緩和,人民幣收復失地,回升至6.67

2018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於G20峰會上達成暫時休戰的共識,並開啟90天談判期。2019年前4個月,中美進行了多輪經貿磋商,在貿易戰緩和的利好消息支撐下,人民幣匯率從6.93一路升值至6.67,升值約2600點,同期美元指數在95-98區間高位震盪。

(三)貿易戰升級,人民幣跌至6.9-7水平

2019年5月,在中美第十一輪貿易談判前夕,美國突然宣布將於5月10日起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受此影響,人民幣大幅貶值,從6.74貶至6.93,美元指數同期回落至96附近。此後6月末的大阪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進行會談並同意重啟雙邊經貿磋商。

(四)貿易戰升級,人民幣匯率破7

2019年7月-9月,貿易戰持續升級對抗。美國於2019年8月2日宣布自9月起開始對價值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2019年8月23日再次宣布將於10月起將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從25%上調至30%,同時將其餘價值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稅率從10%提高至15%。受此影響,在岸人民幣匯率最高跌至7.18水平,觸及近11年低位。

(五)中美經貿摩擦取得階段性進展,匯率在7附近企穩

2019年10月,中美兩國在華盛頓舉行第十三輪經貿高級別磋商,並在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中美貿易局勢緩和,提振了市場風險偏好,美元對人民幣匯率自高位震盪回落,一度回落至7關口以下,目前在7附近橫盤震盪。

二、貿易戰後續展望

中美貿易摩擦始於2018年7月,中美兩國間貿易談判進程波折反復。雖然今年10月份中美兩國宣布第13輪經貿磋商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從過去一年諸多事實來看,貿易戰只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手段。從當前中美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環境來看,短期內結束貿易摩擦的概率依然較小,兩國間的貿易摩擦、金融摩擦及科技摩擦仍將持續。當地時間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該法案簽署對中美兩國雙邊關系產生負面的影響,預計對兩國正在進行的經貿磋商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一)美國方面

目前來看,美國經濟前景及勞動力市場穩健,雖然貿易摩擦帶來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但經濟增速仍維持在高位。2019年美國GDP將突破21萬億美元,GDP增長預計在2.4%到2.5%。

美國挑起貿易戰的理由一是中國對美長期保持大量貿易順差;二是中國不遵守WTO承諾;三是中國通過不公正手段獲取美國技術。但實質上,特朗普政府還有總統選舉及中美全面競爭兩點核心目的。

1.美國總統選舉 

特朗普政府當下核心目標是確保2020年連任成功,主要工作都是圍繞其運行。為贏得選票,特朗普對外政策上執行"美國優先",在中美貿易戰及與其他盟友的一系列貿易摩擦中保持強硬姿態。特朗普如連任成功,中美貿易戰存在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我們應該對特朗普第二任期對美國乃至全球帶來不確定影響做好充分的准備。

2.中美競爭

美國將中國視為全面競爭對手,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對此觀點趨於一致。中美貿易摩擦預計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已由貿易向金融、高科技等方向延伸。即使2020年民主黨候選人當選,兩國快速達成協議的概率依然較小。

(二)中國方面

中國經濟呈現較強韌性,目前貿易戰並未對實體經濟和貿易造成較大沖擊。經濟增長是綱,我國具有長期應對貿易摩擦的底氣和經濟基礎。

1.經濟增速回落,但仍保持較高增長 

2018年全年我國GDP增速6.6%,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GDP總量約為70萬億人民幣,增速為6.2%。GDP增速雖然一定程度回落,但相較於其他國家和地區依然保持了較高的韌性,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2.貿易保持增長,貿易順差擴大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2.91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其中,出口12.48萬億元,增長5.2%;進口10.43萬億元,下降0.1%;貿易順差2.05萬億元,擴大44.2%。

3.市場開拓效果進一步提升,對歐盟、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增長強勁

2019年前3季度,我國前兩大貿易對手分別為歐盟和東盟,進出口額分別為3.57萬億和3.14萬億;分別增長8.6%和11.5%;分別占我國外貿總額的15.6%和13.7%。

此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額為6.65萬億,增長9.5%,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9%。"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速高於全國外貿整體增速。

三、對人民幣外匯交易業務影響

美國正式簽署"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令雙方平息中美貿易戰的努力變得更加復雜。市場風險偏好情緒反復變化,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加劇,市場中不確定性風險明顯增大。中美貿易關系變化、美聯儲降息預期均對匯率市場有較大影響,交易難度較前期有所提升。

但從中國經濟基本面以及市場供求來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處於相對合理水平。在貿易戰沒有大幅惡化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在當前點位大幅貶值的空間有限,重點關注中美貿易談判有關進展及相關宏觀經濟情況。

(一)關注貿易戰進展

今年10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曾一度漲至6.96水平,目前在"7"附近企穩。當前中美貿易摩擦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距離達成協議仍有較長距離,中美貿易摩擦波折反復,預計將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不確定性。若中美貿易摩擦出現明顯緩和,人民幣匯率或將出現升值反彈;若中美貿易摩擦繼續惡化,人民幣匯率存在貶值預期。

(二)關注美聯儲降息預期

2019年以來,美聯儲三次降息。美元利率下行、中美利差拉寬對人民幣匯率形成一定支撐,或將緩和人民幣貶值壓力。

目前來看,美聯儲貨幣政策走向不足以推動美元貶值,美元指數延續高位震盪的可能性較大。從國際美元走勢來看,短期內人民幣對美元難有明顯的升值行情。

以上就是小編的一些基本介紹,相信大家看完上面介紹後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您可以到外匯天眼交易社區查看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