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馬遜旺季後要怎麼處理滯銷庫存?
方法一:捆綁銷售
有許多商品銷售起來是很艱難的,費了很大力氣訂單還是寥寥無幾,面對這種銷售艱難的商品,可以通過跟其他暢銷商品進行捆綁銷售,以贈品的形式出售。一些售價很低的滯銷商品,可以參與「滿減活動」,就是當訂單金額達到一定數額後,免費贈送給買家,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處理這些滯銷在倉庫的商品,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他商品的銷售量,從而提高整個店鋪的銷售金額,一舉兩得呀~
方法二:緊迫銷售
「秒殺活動」想必廣大賣家都有舉辦過吧?這個行為或多或少都能夠給賣家帶來銷量的提高。這是因為大部分買家都有「措施恐懼症」,秒殺活動會讓他們果斷下單購買猶豫中的可買可不買的商品。基於廣大消費者的這一心理,賣家朋友們就能夠利用緊迫銷售法來處理倉庫中的這些滯銷商品啦~
方法三:提高積分
當前已有許多電商平台都有採取「積分」的活動,就是說消費者購買完商品,會獲得一定的積分或者獎勵金,在下一次購買的時候,這些積分或者獎勵金就可以抵用一部分的金額。對於滯銷商品,賣家可酌情提高積分或者獎勵金,引起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方法四:博主宣傳
可以將你銷售情況不樂觀的商品,可將其免費寄給博主,甚至給博主一些傭金,讓他們幫您宣傳產品,要知道,名人效應還是很有效果的哦~
方法五:交換銷售
或許有的時候滯銷商品並不是商品本身的問題,而是賣家的銷售方式不對。若是這種情況,可以聯系其他的賣家,看看對方是否願意交換銷售,從而獲得雙贏的局面哦~
方法六:改進退貨政策
退貨期限延長,可以使消費者更有安全感,更加放心大膽的購買你的商品。當消費者看到類似的商品,各項指標都相差無幾的時候,若你的商品退貨政策優於其他商品,買家自然會毅然決然的選擇你的商品下單哦~
面對滯銷商品,大家依然要積極的銷售,想方設法將庫存清空。若是捨不得處理這些商品,倉儲費會讓你的成本消耗更多的!
2、農產品滯銷怪電商是一種什麼邏輯?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大蒜、馬鈴薯、菠蘿、芒果等農產品滯銷,農民損失慘重。在雲南,去年能賣到8.5元/公斤的丫蒜,今年價格最低時僅賣0.8元/公斤;在內蒙古,馬鈴薯大量滯銷,價格跌至近十年最低谷,很多種植戶最後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收購價賣給當地澱粉廠……
這些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傳出後,一些電商看到了商機,連夜趕到當地收購,比如在雲南某縣,一家電商平台短短幾天就收購了上百噸大蒜。電商的到來,卻也引起部分農戶的曲解甚至責怪。當地蒜農認為,電商沒有解決低價虧損的問題,而且帶有撿便宜的目的。
可以理解農產品滯銷後農戶的焦急心理,但這么把矛頭對准電商,卻有些莫名其妙。不說也知道,農產品滯銷是因為農戶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盲目種植。農產品的種植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農戶作為分散的市場供給方,很容易受到上一年銷售情況的影響。去年價格好,今年就多種,今年不值錢,明年就少種,於是種少了脫銷,種多了滯銷,成了一種市場現象。這是市場供給和需求信息扭曲的典型表現,與電商無關。
相反的,電商的介入不僅客觀上發揮了市場矯正作用,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戶的損失。沒有電商收購,許多農產品只能虧大本賣掉,甚至只能倒掉,任其爛掉,因為農戶根本沒有能力支付倉儲、冷藏費用。雖說電商收購價可能不高,但總比一分錢收入沒有要好一些,而且電商也幫助農戶轉移了風險。因為大量收購為農戶減少了時間和精力,在這過程中,電商還要承擔運輸、倉儲成本,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和市場風險。所以,這個便宜應該讓人家撿,沒有這點便宜,讓電商純粹做公益是不可行的。
不過,電商收購只是事後的一種補救措施,不能指望通過電商來化解農戶盲目種植的問題。真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加快農業現代化入手。分散的農戶總是傾向於跟風種植,對市場的判斷總是趨於感性,導致其市場生存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偏低。這幾乎是傳統農產品種植模式的宿命,很難擺脫。要破解這一難題,也不能光指望地方政府部門的指導,而是要逐步推廣農戶+公司化運作的模式,這樣才能進行規模化、多元化種植,合理規避市場風險。
如今很多地方都形成了特色農業種植經濟,出現了具有地方品牌效應的特色農業產品,這就有了公司化運作的潛在優勢。在這個基礎上,既可以由當地農戶自發組成公司,也可以由政府引進資金成立農業公司,由公司根據市場供求信息,向農戶下「生產」訂單。公司一頭聯系農戶,另一頭建立倉儲基地和產品加工基地,這樣農產品擠壓的時候,就可以選擇部分冷藏、部分加工的方式,以減少對市場的沖擊,保證一定利潤。
當然,這樣做也不一定能完全解決市場供求矛盾,卻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戶不因盲目種植而陷入困境,進而提高農業種植的市場競爭能力。農戶因產品滯銷而責怪電商,其實是期待建立農產品市場保護機制,而這部分功能本該由農業公司、政府部門共同來運作。
來源:錢江晚報
3、農村電商發展了這么久,為什麼還是會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情況?
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產量過高。二是銷售模式單一。三是過度宣傳。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進行了多年。農村電子商務(Rural electronic commerce),是農村資源、產品和信息通過互聯網與外界建立溝通的渠道。目前,農產品被廣泛使用。
農產品通常是最先種植的。有些人可以高價出售。一旦它們按照趨勢種植,產品成熟時被淹沒,它們很容易在當地滯銷。例如,煙台大櫻桃,10多年前開始在邊肖家族種植大櫻桃,3年後開始在當地市場銷售。當時批發價是每斤20多元,零售價甚至是50元中的100元。然而,近年來,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每年的六月和七月,街上到處都是櫻桃。批發市場大約是5元,零售市場是15元。
雖然電子商務已經發展多年,物流規模相對較大,但許多種植者沒有參與或不知道如何使用它。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的農民他們一生都在這片土地上,對互聯網一無所知,也沒有機會去了解它。其中大部分主要以種植、商販批發或市場零售的方式進行。像一些了解互聯網的人,幫助他們的家庭銷售季節性水果和其他農產品。畢竟,憑個人實力,銷售是有限的。
目前有數萬個農產品銷售平台用於在線銷售產品,無論它們在哪裡生產,都有太多的過度宣傳者。他們購買的東西和他們實際描述的東西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感到被欺騙了。這種虛假宣傳,不會有回頭客,也不會吸引真正的產品商店和種植者。
綜上所述,農產品要想銷量好,必須擴寬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