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子商務 » 電商虐殺實體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電商虐殺實體

發布時間: 2023-03-18 10:18:45

1、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

其實自從淘寶所代表的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後,中文互聯網上就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

電子商務的出現殺死了實體店,摧毀了小市民經濟,形成了互聯網巨頭壟斷

皮總一開始也是持有這個觀點的,但是那個時候我並沒有盲目地帶著觀點和結論去尋找證據,現在的互聯網上為什麼杠精很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 人是一種帶有主觀特性的生物。

皮總住在武漢,這幾年漢口周邊步行街,大型商場的門店,確實冷清了很多,而且很多都是旺鋪招租的情況。也就是餐飲業比較堅挺,服裝店關門的最多。

但是我依然認為 不是電商殺死了實體店,真正的兇手是高杠桿的房地產

換句話說,你只要認定了一件事,你的潛意識就會偏向你的看法,以至於之後的生活里會不斷強化這個主觀看法,並為之尋找說得通的註解。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是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嗎?還是說,只有中國有這個現象呢?

看看隔壁的發達國家日本,日本的雅虎就是最早做電子商務的那一批互聯網企業,日本的實體店怎麼樣?日本的實體店碾壓網店!

再看看太平洋那邊的世界霸主美國,美國的亞馬遜可是電子商務的鼻祖了,就這樣,全年的營業額甚至沒有中國雙十一單日的營業額加起來多,而且紐約的大型商場,百貨店,大超市的業績都連年增長,美國的網店和實體店都活很好。

為啥單單就中國一直有一種聲音,一種疑問,一個命題——電商殺死了實體經濟,網店乾死了實體店?

皮總在2017年中美貿易戰之前,有一點點思路,但是看得不清晰,現在2022年了,我終於理清了思路,就來給大家好好講講這個問題。

一.中間商改變了,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也變了

首先,皮總要給大家講清楚,網購和電商, 改變的是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它並不是增加生產力,它只是在用壓縮中間貿易環節的方式,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中國的製造業很強,做得很大,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電商沒出現之前,原來大家就只能通過廠家-省級代理-市級分銷商-實體店-消費者等環節,經過這么多貿易環節,再產生了十幾層的貿易關系後,最終,你買到了中國的工廠生產的商品。

電子商務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生產關系,就以拼多多為例子,拼多多是典型的工廠店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為什麼拼多多要讓你去轉發拼單?就是因為他這個平台要整合訂單給工廠,工廠才能開工生產,否則沒有規模或者規模很小,工廠開工就會虧損。

工廠-電商-消費者,這就是新的生產結構,也是新的貿易關系,中間商的成本被拿掉了,所以消費者拿到商品的價格就大大降低了。

在1990-2010年,這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里,大家可能沒有什麼具體的觀念,不知道做一個中間商有多麼的賺錢吧,即使是最低一級的小商店或者一個小片區的飲料代理,每年他們的收入都是十幾倍於當地平均工資的。

因為那個時候的互聯網遠沒有現在發達,而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消除了信息差。

為什麼中間商敢於賺取大額的差價呢?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貿易關系每傳遞一層所造成的信息壟斷,就會產生一次利潤,而這些利潤最終就會平攤到全國14億消費者頭上。

這可不是皮總瞎編的,凱恩斯在 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這個理論,後世消費經濟學的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進一步加強了這個信息差產生差價的體系。

你在城市中心萬達的專賣店裡買一件普普通通的白襯衣,可能需要200-300元,可是當你來到珠海服裝加工廠旁邊的工廠店購買,人家就賣50元不到,中間商的利潤是生產成本的4-6倍,某些大牌還不止這個溢價。

之前全國的消費者只能依靠實體店消費的時代,加上信息傳遞的閉塞和滯後,當然商品的價格很貴,但是互聯網一旦普及了,加上電子商務的出現,一切就改變了。

生產結構變得空前的簡單,互聯網電商平台將所有之前的中間商的利潤全部砍掉了,自己收取一部分,其他的部分幾乎就是讓利給消費者。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扶持的就是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經濟,也就是製造業,中國生產的一般消費品(指的是諸如衣服等 扣除食品和服務之外的其它消費品 )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第一年,就已經佔到了全世界一般消費品生產總量的67%,而我們的國內市場是消費不了這么多的商品的,所以那個時候靠出口

但是中國的生產是過剩的,當世界經濟出現系統性,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時候,我們還能依靠誰去解決中國的生產過剩呢?2008-2010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就是一個教訓,但是也是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24個部委一起出面,大力支持電子商務和網路經濟的發展。

消費的最終目的是讓經濟循環起來。

而當時的中國,由於中間商和實體店太多了,他們在這個貿易關系的環節上吸血獲利太容易了,所有造成中國普通消費者的消費成本是高昂的,也造成了中國人的消費意願普遍是較低的,最終造成了我們國家的內循環遲遲無法走上正軌。

皮總記得很清楚,我的父親是大學副教授,母親是武鋼的,當時的家庭雖然不太有錢,但是也是妥妥的中產往上,就這,我們家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去國貿買新衣服,生活開支都很節儉,牙膏皮都要擠到不能再擠的那種干凈才扔,毛巾也要用的很舊才扔。

不是因為我們想生活的節儉,是那個時候的東西就是貴,和收入水平完全不配套的貴。

中間商賺差價,就是這么狠。

二.國民經濟之殤

那麼當時我們國家每年GDP兩位數的增速到底怎麼來的?

皮總在《中國的工業化之路》這個系列裡面講得很清楚,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生產,投資和消費,這三者是一個閉環。

我們國家的生產由於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加上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還有工業化進程,所以生產這一端沒有問題,甚至是長期處於生產過剩的狀態,而中國的消費方面,國內的內部消費跟不上,只能大規模出口換匯,可是每年世界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有限啊,經濟發展不能光靠外國進口中國的商品。

所以中國的政府投資一直都是占我們國家財政預算30-40%左右的,經濟數據差的年份甚至要投入50-70%來拉動,這些資金全部進入了高速公路,高鐵,通訊等等基建類的領域,順帶推高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

土地出讓金,地方政府,房地產企業,這也是一個閉環,為什麼2021年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房價的限跌令,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全年土地拍賣基本上都流拍了,地價的價格太高了,而如今的房地產由於國家在擠水分,沒有之前那樣的高紅利,前有恆大危機,所以房企不敢接手地皮,甚至還想降價出售回籠資金。

地方政府當然不願意,你一降價,我的土地出讓金怎麼辦?所以限制房價下跌。

為什麼中國的實體店干不下去,其實我們國家的實體店的成本很多都是高房租造成的,很多的實體店店主辛辛苦苦,全年無休,到頭來都是給房東賺錢去了。

基建和房地產推高的地價和房價,必然會傳導到商鋪的價格和房租上,原本電商出現之前,這些店主和個體工商戶還可以通過賺大額差價的形式,賺取利潤,抵消高房租。

可是隨著國家層面開始大力扶持電商產業,中國人也接受了物美價廉的網購,形成了網購的習慣以後,實體店的日子就非常難過了。

但是這個從國家投資拉動型+外向出口型的經濟模式,轉變為內需消費型的經濟模式,必然需要調整時間,也就是新聞裡面常說的「軟著陸」,這個時期房價依然需要維持在高位,保證中國的國民經濟整體平穩向好,同時加快內循環的建立,建立起如同美國一樣的內需消費型的市場經濟。

中國人均的消費額的增長是比較緩慢的,而且這一部分的錢,原來100%都流入了實體店,現在可能有50%或者以上都是網購了。

而那些原來憑借高收益賺錢,做中間商賺錢的實體店們,他們的利潤必然下降,下降到無法維持高額的店租之後,他們只能降價,當降價還不能維持收支平衡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的關店,而實體店的關門不是指這些店主不幹了,他們很多人都轉型到了開網店。

所以電子商務的雪球越滾越大,各個網購平台上面,商品的利潤越來越低,價格也越來越低了,以至於很多網店完全就是靠走量,每一單只賺0.5-1元的利潤。

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了,為啥房東不降租金呢?

皮總一開始也沒想明白,後來聯繫到政府出台的限跌令,我頓悟了,房東也不傻啊,你今年降1000元/月的租金,明年就可能繼續降,房東買個商鋪,他可不是慈善家,他是要回本的,他是要盈利的,大量的資金進入購買的商鋪,房東要保證收益的,否則買商鋪的貸款怎麼還,降價了自己還要倒貼。

所以目前大環境和小環境來看,實體店都是陷入了死局,除了高端店,餐飲行業等等服務業的實體店,其他可以從網上購買的商品,實體店由於高房租和高人工的拖累,都是無法和網店抗衡的。

日本是因為經濟硬著陸了,房地產崩潰了,所以日本的實體店房租很低的,低到可以和網店的物流成本持平,消費者一看,網店的服務沒有實體店好,價格也沒有優勢,還不如去實體店購物呢,所以在日本,實體店乾死了網店。

其實也是中國近20年裡,大力投入網路通信,基建物流等等領域,讓我們國家的快遞成本和上網的成本都遠遠低於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

皮總在日本和美國都寄過他們的國內快遞,速度差不多都在1-2周左右(有快的,但是要加錢),而且價格不便宜,日本平郵的價格是500g/700日元左右,美國則是首磅8美元起,相對於國內的極兔將每單快遞價拉低到0.8元的水平,你就會覺得中國的物流和人力成本是真的低。

所以國家無意中投資的大基建,催生了中國的網購市場規模幾倍於世界其他經濟體,同樣,造成了中國的實體行業確實大量消失了。

很多新聞和報道,甚至是國內經濟學研究,都將這一現象稱為——中國的國民經濟之殤。

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告訴你,這些實體店已經吃了近20年的信息差帶來的紅利了,中間商個個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只不過讓他們降價,他們就受不了,那當年何必入行呢?還不是想賺這個快錢和熱錢。

三.電商只不過是一種新零售方式

皮總並不是在幫電子商務和網購說話和站台。

先搞清楚,互聯網電商的出現並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名詞,電商並沒有增加生產力,他只是改變了生產關系,很多人會疑惑,那高 科技 機器代替人是 歷史 的必然,那更加先進的電商怎麼會沒有增加生產力呢?

科學技術的作用是使人的單位生產效率提高,創造出的財富增加,原來的一個工人一天只能生產5件產品,有了機器和流水線作業的幫助,可以生產100件,資本家可以用規模效應使得成本下降,從而使得更多的產品進入市場,這就是大工廠替代小手工業者的作坊,是先進的生產力替代落後的生產力。

在研究工業的著作里,將產業工人會向產業上游流動的現象稱為先進生產力的替代,最終就是完全不需要工人的參與,完全依賴機器,形成最終生產力永久替代。

汽車 替代了馬車,短時間看馬車夫和造馬車的手工業者失業了,但是製造 汽車 卻需要成千上萬的失業者進到了工廠生產 汽車 零件。

而 汽車 製造業需要幾十上百個行業的合作(冶金工業、橡膠製造業、石化產業、電池製造、皮革製造、電子晶元等)這幾百個行業又能帶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產業工人的就業。

但是網購的興起和電子商務不是這樣,皮總一直在強調,改變的只是生產結構和貿易關系,整個環節沒有創造新的財富,開網店同樣要給電商平台大量的推送費和運營費,只不過比實體店的店租低很多,商品的價格下降,讓更多消費者敢於消費了, 消費的最終目的是讓經濟循環起來。

國家為什麼扶持以電商為代表的網路經濟,根本目的就是要降低商品的終端價格,要讓過剩的生產端,被消費端給消化掉,而不是寄希望於外界,寄希望於出口,但是始終要記住,電商並沒有創造任何的新的財富,他們只是建立一個平台,溝通廠家和消費者而已。

對於沒有任何產業優勢的城市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來說,電商的出現並不全是好事,本地人賺的錢本來就在本地的消費,是會實打實的帶動實體店的就業,結果網購普及了,除了非常小部分的配送員之外,所有本地人的錢其實是向外流出的,長遠來看是虧的,本地銀行的存款越來越少,本地實體減少於是就業減少,地方政府的稅收下降,工商業的增值稅也收不起來,接著收入減少惡性循環。

例如東北的鶴崗,到最後鶴崗甚至連公務員招聘都無法開展,因為地方政府沒有錢了,原本還可以依靠土地出讓金,收一波地價的地產紅利,可是鶴崗當地的房地產已經崩潰了,實體經濟再被掏空,這個城市幾乎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電商只不過是一種新零售方式而已。

本質上,就這幾年很火的直播帶貨,都是一種新的零售方式,為了把產品更快更多得賣出去的一種商業手段。電商在效率上和價格上的優勢是明顯的;同時缺點也非常突出:一是形成自然壟斷,加速了 社會 兩極分化,二是產品質量無法反饋,劣幣驅逐良,沖擊製造業根本。

結論

電商巨頭將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直接聯系起來,導致之前層層盤踞的中間商消失了,但是這一部分的利益卻更加集中在某幾個電商平台上了,這會加快壟斷巨頭的產生。

2021年阿里巴巴被反壟斷罰了100多億,是我們國家最大的反壟斷罰款,其實就是國家看到了互聯網巨頭們聚攏財富的速度和規模,比之前沒有引入電商,要快太多了。

其實真實數據是互聯網經濟相關的GDP僅占總量的7.9%。剩下來的在哪裡?在線下,在過去十年被互聯網狂飆突進掩蓋,而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實體店裡。

就是說為什麼大型連鎖超市不會倒閉?為什麼高端品牌的專賣店不會倒閉?為什麼大型商業步行街和百貨店不會倒閉?

實際上被淘汰的只是無法跟上互聯網時代,吃到互聯網紅利的那些實體店的店主而已,我們大可不必過於擔憂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國正處於內需消費拉動型經濟的轉型期,既然是轉型的時期,陣痛就是難免的。

2、都說實體是被電商幹掉,而電商是被直播幹掉,你怎麼看是這樣嗎?

我很喜歡的一家公司,叫《胖東來》,去一次,它就教我知道什麼叫標准化和細節,表面看上去是服務好,實際上是強大的團隊建設能力,特別是普通店員,如何激發她們的團隊榮譽和客戶意識,是天底下最難的。胖東來已經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消費者流連忘返。

這樣的胖東來,多少個天貓、京東、拼多多都打不倒它;對於很多人來說,它不僅僅是一種購物,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了。

很多人都在說實體店的春天到了,被電商壓抑的那麼久,終於開始爆發了。可謂風水輪流轉,今天到實體。前幾年電商蓬勃發展,但是實體店遭遇“關店潮”,就有人說是電商沖擊了實體,但是優秀的實體企業依然好好的。實際上電商和實體從來不是一對“敵人”,只不過存在方式不同,各有千秋。未來將沒有電商和實體的區分,只有跟得上時代和跟不上時代的區分。

中國實體店究竟敗給了誰?

現在隨便走在一條大街上,十家店鋪九家在打折,到處寫著“大甩賣”、“大清倉”,“全場特價”,理由多是“合同到期”,“門店轉讓”“10周年慶”等等。

生意越不好做,商品越得賤賣賣,有個老闆吐槽:每個月售2580個包才能存活下來,賺錢的唯一方式就是賣更多的包……於是,各種打折噱頭層出不窮,這成了中國實體店的一大特色。

而實際上,實體店的根本問題來自於:老闆總只是把實體店當成一種買賣的渠道,沒有服務的意識,更沒有服務精神,無法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單純依靠差價賺利潤,這種實體店早晚都會必被淘汰。

如果只是一種銷售渠道,電商顯然是更與時俱進的方式:成本更低(沒有房租)、足不出戶、比價更方便、款式更多樣等等。於是,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實體店是被電商打敗的。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的電商敗給了誰?

電商的困境已經三年前就開始了,所有的電商平台都遭遇到了流量瓶頸,利潤增長趨於放緩,市場需求幾近飽和。而雙11的本質其實是先抑制需求再集中式爆發,所以形成了雙11當天的消費井噴,數據看起來漂亮而已。

電商雖然沒有房租,但是要有線上運營成本,包括廣告、活動、人員、客服、快遞等等。現在開一家“網店”的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了,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比如對於有的淘寶店來說,每引來一位顧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價都不到80元。

究其根本,是電商總把自己當成“比價的工具”,同一個網站去橫向比,不同網站就縱向比,於是產品利潤越來越薄;而同時依靠流量去獲客的成本越來越高,導致線上運營成本不斷攀升。

中國的商業正在形成這樣一種平衡:電商的運營成本持續攀升,越來越接近“實體店”的房租;而實體店吸引消費者的成本也不斷增加,越來越接近“網店”的獲客成本;於是雙方開始僵持。

究其根本,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賺錢的根本邏輯沒有變,就是這四個字:薄利多銷。不求質量只求數量;不要品質只要利潤。這就是是中國商業目前最大的通病,但是這條路被我們走到了極致,走絕了。

越過於關注結果,越容易失去結果。

3、為什麼在中國電商能「幹掉」實體店,而在美國卻相反?

隨著國內電商的興起,一大批實體店相繼到閉,或者轉讓出去,如今國內的實體商店確實「不好混」。而在美國。電商亞馬遜平台卻並沒有把美國的實體店幹掉,反而在線上、線下都有著各自的發展之路。

對此,業內專家做出回答;中國的人多,美國的人口少,電商若想成功是需要大量人流的參與,倘若參與的人少電商是做不起來的。例如,歐洲各國人口太少,根本不可能發展電商,中國人口多,所以,中國的電商就能發展起來。同時,電商只能搞死一部分行業,比如家電、日用品等可以量化生產的商品,而像餐飲、衣服私人定製、教育培訓等行業是基本搞不死的。

而我們認為,近年來實體店的逐步消亡,電商興起是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並不能將實體商店的關門歇業都歸於電商惹的禍,比如,實體店同質化競爭激烈,一條街上服裝店、餐飲店、百貨店重復得太多,在這種情況下生存就艱難的。此外,近年來高房價導致了高房租,而高房租又使得實體店不堪重負,只能宣布倒閉。

其實,美國的線下實體商店與線上電商能夠「和睦共處」的原因有三:首先:美國的資產階級搞了幾百年,已形成強大的實體經濟。而且歐美國家民眾喜歡逛街購物,並不喜歡網購。在這些人看來,網購商品只看照片就下單,有點太虛,而實體店購物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商品。所以,在美國像亞馬遜這樣的電商發展空間有限。而中國電商的興起,正遇到國內民眾收入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提升之際。

再者,國內的電商平台可以造假和售假,就算被發現也沒人來管。但是在歐美國家造假和售假的處罰非常嚴格,只要造假、售假者都會罰到傾家盪產並判重刑,而且在社會上造假和售假者都抬不起頭,甚至連家裡人也被民眾看不起。此外,中國物流人力成本低,電商可以把價格壓得很有吸引力。而在美國人工物流成本高。往往是商品不值什麼錢,派送費卻很高,這也是阻礙了西方國家電商發展的重要原因。

最後,中國之所以電商平台得到迅猛發展,主要是我國電商抓住了互聯網金融和網路支付的空白歷史機會,迅速成長起來。也就是說,在中國大家在網上購物就直接用微信或支付寶輕松消費就可以了。而在歐美國家,金融服務非常完善,人們主要使用信用卡消費,即使有網路支付方式,也只是信用卡消費的輔助。移動支付發展的遲滯,使得歐美國家的電商發展遠不及中國。

平心而論,中國電商只是對部分實體店的衰退起到了影響,其他還有同質化激烈競爭、高房租等因素。而在歐美國家,由於老百姓習慣於逛街購物,所以這些國家的電商一直興旺不起來。更何況國內電商的興起,主要是基於售假、造假,以及派送人工成本低等優勢擠垮了實體店,更關鍵的是,由於移支支付的興起,也使得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電商平台來購物。正是由於中國和歐美國家消費的理念上的差別,才造成中國電商平台能夠迅速崛起,歐美國家電商發展比較緩慢。

4、實體行業為什麼會受到電商的沖擊?

其實,自身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能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這才是實體店能否存活下來的源頭,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在電商行業沖擊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實體店是要做不下去了,但是許許多多跟上時代的實體店商家們,用事實告訴我們,實體店即便在今天,依然可以是一種不錯的商業模式。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處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種新的產業誕生,而且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主流想法,也是隨著生活水平的變化開始不斷更迭,實體店作為一種服務於人民生活的商業體系,也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不停更新。不得不說,自從電商行業誕生,發展至今,是日漸火爆,再加上樓市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實體店的經營飽受沖擊,但是這也並不是實體店倒下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雖然網紅經濟的確帶起了一大批實體店,但是許多網紅店都飽受爭議,有人排隊兩三個小時只為買它一杯茶,更有黃牛為一杯茶而「代購」等等。其實這本質上也是消費品質的提升,一方面指消費品本身的質量提升,另一方面指消費體驗的提升,包括服務、環境、滿足感等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個時代的消費者不再追求單純的物美價廉,而更注重對於消費的體驗方面了,當然,這樣的消費心理的變化,也是實體店的機遇之一。

現在,消費者們消費的對象已不再是單純的購買產品,而對他們來說消費購買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相比較於電商模式,實體店更多的是能夠帶給消費者心理+物質上的雙重感受,而這種雙重感受是電商所無法給予的享受!當然了,現在的許多實體店也著力在這些地方做文章,比如無印良品的家居體驗區域,比如Zara經理會當面咨詢你對衣服的意見然後反饋給設計師,這些體驗感讓他們仍舊能從實體店浪潮中脫穎而出。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是高昂的租金壓垮了現在的實體店,實際上也不僅僅如此,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從地理角度來看,實體店離消費者是最近的,大家可以更為直觀的了解自己要購買的商品;從心理角度上來看,實體店也是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感受!而且,在功能上,也還是實體店能夠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優質服務,所以既然有了那麼多的優勢,實體店就應該好好的把我,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5、實體經濟被電商平台不斷打壓,實體商店還能迎來春天嗎?

電商的出現的確給實體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股巨潮至今還沒退去,但這幾年傳統電商已經在走下坡路!

拼多多的出現和成功,使得淘寶重啟了聚劃算,京東也出了京喜,三家電商巨頭加快了下沉市場電商的挖掘,隨後可能會有一波增長!

另外一大重要原因是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巨大的流量最終又都流量了電商平台,這也會給傳統電商帶來一波助力!

這些形式都可以稱為電商,所以電商目前對實體店的沖擊,只增不減!但不管如何沖擊,實體店都是不可能消亡的!

近幾年,大型的連鎖商超,比如大潤發、麥德龍、沃爾瑪都在節節敗退,這是因為店鋪從大而全到小而精的轉變,而收購這些大商超的恰恰還是互聯網電商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收購了大潤發!

再說說其它電商公司和商超在做什麼:京東開出了10000萬家京東便利店、蘇寧到處開蘇寧小店、永輝超市的永輝生活到家、阿里的盒馬生鮮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加盟店,連鎖店,最終全都走到了新零售的模式!

比如你以前開個小賣部,現在人家有連鎖便利店;你以前開個生鮮店,現在人家可以送貨上門;你以前開個服裝店,現在人家可以上門量身定製;你炒菜炒的好吃,人家會炒作隨便搞個網紅菜……總之,當這些手握技術和數據的互聯網企業來到線下以後,普通人的實體店將會消亡……

但是,是不是實體沒路走了,我認為不是,我在家的時候,家裡的熱水器壞了,我媽媽打了一個電話,附近的家電城馬上派人來修,修不好,馬上買了一台,保證晚上可以有熱水洗澡,這個是電商做不到的。

朋友開了一個服裝店,因為自己是店主,也喜歡穿衣服,會天天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好看的穿搭,而通過實體加了她微信的顧客,大部分都能幾次回頭購買。

漁具店老闆在某些平台,成立了一個釣魚組織,分享了初學者,應該匹配什麼裝備,入門級,資深級,分享了很多知識,告訴大家他家有什麼服務,那麼群友順理成章在他家去購買漁具,我覺得這些人,是不會在乎價格貴了一點點的,這恰好就是電商做不到的東西。